天地中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482|回复: 1

【宋 刘禹锡】《陋室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14 09:28: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短小、精粹、隽永——刘禹锡《陋室铭》赏析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注释】

在,在于。
名,动词,出名。
灵,灵验,神奇。
斯,指示代词
此,这。
惟,只。
馨,这里指品德高尚。
上,长到,蔓到。
鸿儒,知识渊博的大学者。鸿,通“洪”,大。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往来,偏义复词,词义偏重在“来”上。
调,弹奏。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用泥金书写的佛经。
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案牍,官府的公文。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劳,使……劳累。
形,形体,身体。

【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这间简陋的房子,好就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藓给石阶铺上绿毯,芳草将帘内映得碧青。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赏析】一、

  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是一篇脍炙人口、流传百代的佳作。

  西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五中写道:“彼大儒者,虽隐居穷巷陋室,无置锥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争名矣。”《陋室铭》这个题目很可能是受《韩诗外传》的启发而拟定的。

  “铭”,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古代常刻铭于碑版或器物,用来称颂功德,或用来表示鉴戒。

    《陋室铭》开篇即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大气之语开篇,既显得出手不凡,也为以后的陋室歌功颂德埋下了伏笔。山可以不在高低,水可以不在深浅,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刻金石以记之喽。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这种奇妙构思,唯有让我等后人击节赞叹了。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似有些突兀,但回头一看,却又浑然一体,因为上面的对比句恰好为这句的引论铺下了基础。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若明白此节,一切都入情理之中也就在势在必然了,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暇却是平时的功底积累与反复推敲了。

    接下去“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淡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完全是作者对于道德品质高尚之士的生活总结。在前面几句的生花妙笔明了作者的志趣后,读者的思绪也进入了佳境,此时明理,读者更易接受作者的思想。他以苔痕上阶绿的淡雅之色,隐寓作者的恬淡之心,又马上以青色入帘青的生机盎然点明恬淡中充满生机的仙活生活状态。交朋识友,皆是同道高洁之士,抚琴研经,生活从容多滋味。远离嘈杂的音乐,远离伤神的公务,这种闲暇的生活实在让人羡慕。这种既像隐士,又存在尘世的生活方式,是道德高尚之士羡慕的,也是凡夫俗子们向往的。通过这几句的描写,我们看到了是一幅神仙的生活画卷。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借这南阳的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旧居来对比自已的陋室,有引诸葛亮与扬雄为自已同道的意思,也表明了作者以这二人为自已的楷模,希望自已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世人常把这二句做此解。实际上,我认为,刘还有另一层深意,即诸葛亮是闲居隆中草庐以待明主出山。而扬雄呢?却是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之士,虽官至上品,然他对于官职的起起落落与金钱的淡泊,却是后世的典范。刘禹锡引用此二人之意,我想是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处变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荣辱从容的意思。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种志向吧。这结合刘禹锡官场的起起落落,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至结句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表达了他对当时封建礼教的最高道德品质的追求。用圣人肯定的操守来规范要求自已,也许就是刘禹锡对自已的道德品质的最高要求吧。这样的结句,不说其中的内容是何种意思,但结合题意,却是妙手天成。因为封建礼教是以儒家的道德标准为最高道德标准的,孔圣人的肯定,也就为他道德品质的论注下了最好的定论,论文当有论据,而引孔圣人言作为论据,无疑在当时是最好的论据,充分而不可辩驳。

【赏析】二、

  本文的主旨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个主旨,作者在开篇处并没有点明,而是暗运斧斤,徐徐道出。文章先用一组形式匀齐的排句作为铺垫:“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陪衬主旨的第一层;“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是陪衬主旨的第二层。有了这两层有力的铺垫,然后再引出揭示主旨的第三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文章用山和水比附室,用不高和不深比附陋,用仙和龙比附主人,用名和灵比附德馨。这种“旁起”的写法,使文章有波澜,有曲折,曲尽引人入胜之妙。

  接下去,文章正面描述与陋室有关的情况。“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陋室的景色。满阶苔痕,一院青草,环境幽静清雅。这除了表明作者一切任其自然、恬适自得的心境之外,还说明作者不愿广为交游,前来造访的人不多。值得提出的是,这里的“上”字和“入”字,用得非常传神。有了这两个字,便成静景活写,显得既有精神,又有情味,从中流露出作者对陋室周围景色的喜爱之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陋室的人物。前一句是实写,后一句是虚写。鸿儒来访,与鸿儒谈笑,可以想见作者的身分。这两句在于衬托主人的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主人在陋室中的活动。“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用的是散行句式,是从正面说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用的是骈俪句式,是从反面说的。骄散句之中,又有呼应,有对照,“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相呼应,相对照;“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呼应,相对照。一正一反,虚实相生,相映成趣,行文的缜密,从这里可以看出。以上所写的陋室之景,陋室之人,陋室之事,目的在于表明“惟吾德馨”,正因为陋室的主人道德高尚,声名远播,才见出陋室不陋。

  行文至此,意思似乎已经基本写尽。然而才华横溢的作者并不感到满足,他还要向纵深方面开拓、生发,于是又写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二句。“诸葛庐”,遗址在今湖北省襄樊市西,是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隐居时所住的草庐。“子云亭”,遗址在今成都少城西南,指西汉文学家、哲学家兼语言学家扬雄住过的“扬子宅”,也称草玄堂。文章为了押韵,所以不说扬子宅或草玄堂,而说“子云亭”。子云是扬雄的字。这两句,作者采用类比的手法,以历史上两个知名人物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作比,意思是说,南阳诸葛庐和西蜀子云亭也都是陋室,由于它们的主人品德高尚,因而陋室不陋;那么自己的陋室难道不是如此吗!有了这一层意思,便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加重了主题的分量,使作品又多了一层波澜。

  全文的最后一句: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这句话出自《论语·子罕》,原文是“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我们知道,自汉武帝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各朝代多把孔子创立的儒学奉为至高无上的经典,把孔子的言论视为金科玉律。因此,当时写文章引用孔子的话,便格外具有号召力。本文以孔子的话作结,是为了“援古以自重”,用来突出君子居之、陋室不陋的主旨。不过,作者有意不引“君子居之”四个字,只引“何陋之有”,而把“君子居之”这层意思暗含其中。这样写,不露痕迹,颇有余味。

  《陋室铭》一文中所表现的作者重视修身养性,强调洁身自好,不羡慕富贵荣华,不追求物质享受,都是有进步意义的。今天,也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遗憾的是,这篇作品写作的确切年代已经无法知晓。不过根据文章所表现的情调和“阅金经”的字句来推断,本文很有可能作于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集团遭到失败以后。当时刘禹锡因受株连,曾经两次被贬,过了二十余年的坎坷生活。“穷则独善其身”,他从反面汲取了教训。

  近年来,有的人说,刘禹锡住过的陋室,相传在今河北省定县南三里庄。河北省定县是战国时期中山国活动的中心,汉高帝时设为郡,景帝时改为国,治所定在卢奴,就是现在的定县。《新唐书》列传第九十三有刘禹锡本传,本传上记载,刘禹锡自己说他的籍贯在中山(“自言系出中山”)。由此看来,说刘禹锡的陋室在今定县,不是没有可能。如果这个传说可信,《陋室铭》一文当写在刘禹锡从政前的青年时代。不过,刘禹锡从政前涉世不深,政治上没有受过挫折,是很难发出案牍劳形的慨叹、很难对遁世的佛学发生兴趣的。因此,我们认为本文写于作者的贬官时期,比较近乎情理。

  《陋室铭》是一篇仅有八十一个字的短文,它的立意、布局、语言都很有特点。从立意来看,本文虽然是为陋室作铭,但没有直接描述陋室如何简陋,而是采取因人及物的手法,从其它几方面加以映衬,因而感到新颖脱俗,不落案臼。从布局来看,本文是用议论的笔墨开篇,以双重比喻起兴,作为蓄势,而后揭示主旨;主旨一经点出,便层层扣紧,先用衬托的手法,再用列举史实和引用古语的写法,逐步加深主旨,句句坐实主旨,使得全篇首尾呼应,统体浑成。从语言上看,有排句,有对偶,有散行;以四言句为主,中间杂有五言句和六言句;除用单句结尾不押韵外,通篇押的是一个韵脚,而且两句一押,两句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这样写,语句参差错落,音调铿锵谐美,节奏鲜明顿挫。

  总之,《陋室铭》篇幅短小,内容精粹,情味隽永,不愧是出自大作家刘禹锡之手的百读不厌的佳作。

【个人观点】

    《陋室铭》非常短小,全篇仅81字,为什么却能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刘禹锡在中唐是非常有名的一个文学家,但是他当时最大的名声是在诗这个方面,被称作“诗豪”。唐诗史上有四个,“诗仙”、“诗圣”、“诗佛”和“诗豪”,当然还可算上李贺这个“诗鬼”。“诗豪”这个“豪”,可见刘禹锡的风格,也可见他的地位。白居易有诗专门讲到,刘禹锡和我向来齐名。所以他是以诗著称的,不太以散文著称。

    《陋室铭》之所以能够流传,而且有这么大的名气,我想可能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跟他在诗歌方面的这种造诣有关,他把写诗的一些本领融合到写文里面去。还有一个,就是它里面的思想内涵。实际上我们如果对儒家的经典很熟悉,比如说《论语》,我们就会发现《论语》里有很多就是《陋室铭》思想的萌芽,甚至于说基本的框架。《论语》有一篇叫《子罕》,《子罕》里是这么说的:孔子要迁移到一个叫九夷的地方——就是边远的地方——有人就跟他说,“或曰:陋如之何?”说那个地方环境很不好的,到那去怎么办呢?生活很不方便。结果孔子说:“君子所居,何陋之有?”只要我自己是个君子,面对环境我的内心总是充实和坦然的,那么到哪里对于我来说都无所谓好与不好,不存在什么恶劣环境的问题。实际上就连“何陋之有”这句话都是《陋室铭》直接吸用过来的。而《论语》里面类似的题材,粗略地说除了刚才的这段,至少还有三、四处,都是很相近的描述。比如孔子说他自己“饭蔬食”,说我有很粗糙的饮食,“饮水”,没有饮料、没有酒;“曲肱而枕之”,说我连枕头都没有,我枕着自己的胳膊睡觉,生活条件很恶劣;“乐亦在其中”,我也会有快乐,也有我内心的充实;反过来呢,“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所以我追求的是一种个人的修养、一种内美,对于外在的物质环境我完全可以忽略掉。那么就是说孔子很重视这个话题,反复地讲,主要就是说人在人生当中的价值取向问题——是看重于物质的享受,看重于物质的条件,还是看重于你精神的境界,看重于你自己内心的修养和所达到的人格的高度。那么刘禹锡《陋室铭》基本上就是把孔子的这个思想艺术化的表现。所以一个是文章写得美、写得好;一个是它里面表达的这种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所在的一部分,而且有经典做依据。所以它就有一种广泛的流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陋室铭》它是一个“铭”。“铭”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按照《文心雕龙》里对“铭”这个文体的一个表述,它的要求是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强调文字的简练;一个方面强调内容,境界、层次比较高。《陋室铭》应该说这两个方面都做到了。八十几个字,然而里面的内涵很多,同时有很多诗化的句子。那么这些都使得它在散文的世界里,有它独特的地位。不过呢,它也不是简单地把《论语》里的意思搬过来。这至少有两点变化,这很值得注意。一个就是他把原来一个说理性的东西给形象化了。不是一般地说环境好与不好、如何如何,而是通过对他这个陋室的一种描写——这个描写是声情并茂、有声有色的——就把一个比较抽象的道理很形象地展示出来了。第二就是他的这篇散文整个的重心有所转移,不是完全讲条件的好与差,而是讲雅与俗。实际他所描写的这个“陋室”我们看不出怎么“陋”来,他无非就是强调他远离红尘的喧嚣,是一方净土,强调格调的高雅。那么他这样地一转呢,更适合读书人、士人的这种兴趣和他们的价值取向。这个也是他成功的一个原因。

    那么是不是说要想达到较高的精神境界就必须放弃物质上的需求呢?

    我是这么看:现代人和古代并不一样,实际刘禹锡他也不是住在一个非常破的房子,他毕竟还是在一个相当的职位上。那么所谓“陋室”呢,也是一种相对而言。我想现在对于我们来说,一个成功的人生,说我既有一个高尚的情操、一个很雅的人生境界,同时呢,我又有一个相对的比较好的生活环境,我想这是更好的。但是,假如发生了冲突,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怎么办呢?那就“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种情况下,我想住一个小房子,求得内心的安宁可能也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15 18:00: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拘室陋,有品自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天地中社区 ( 赣ICP备15001126号 )

GMT+8, 2024-12-22 02:22 , Processed in 0.017932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