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中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我行我素

[转帖]咬文嚼字一百篇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10:55:54 | 显示全部楼层
咬文嚼字之十一——易念错100字

    念字时读音错误,容易闹笑话。在使用拼音输入法打字时则会出现错别字。因为电脑具有特别的组词能力,只要你输入拼音它就会出现一种字词,如果你稍一不慎就会出现错误,所以要格外注意字词的读音!

                                    容易念错的100个字  

     从电视节目主持人主持节目时、嘉宾受访时、领导讲话时说错念错的字中选出100个字,正确读音如下:



恬(甜)静  包庇(毕) 唾(tuo去声)弃  湍(tuan阴平)急  酗(序)酒 木屑(谢)  绚(炫)丽   谄(产)媚   棘(集)手  机械(泻) 造诣(义)谒(页)见   舐(是)犊  拯(整)救  箴(珍)言  翌(艺)日   哺(补)育  恪(客)守  怂(song上声)恿  赏赐(次)  书笺(肩)  贮(注)存   阐(产)述  迁徙(喜)  瑰(归)宝  澎湃(派)  同胞(包)  簇(醋)拥  麻痹(毕)  濒(宾)临  玷(电)污  罹(梨)难   嗾(叟)使   鞭笞(吃) 饿殍(瞟)  逮捕(补)  粗糙(操)  拂(服)晓    嗔(抻)怒   炽(赤)热  歼(肩)灭   发酵(叫)  狙(拘)击   酝酿(niang去声)  憧(充)憬   干涸(河)   畸(基)形   咆(袍)哮   手帕(怕)   翩跹(仙)  蓦(漠)然  糟粕(破)  掮(前)客   怙(户)恶不悛(quan阴平)  铿(坑)锵(枪)  脍(快)炙  褴褛(旅)  抚恤(序) 愤懑(闷)  龋(取)齿  冗(rong上声)长    吸吮(shun上声)   按捺(纳)  回溯(诉)  鞭挞(蹋)  塑(诉)料   狡黠(匣)  媲(屁)美   讣(副)告   斡(沃)旋   联袂(妹)  赈(镇)济   汲(鸡)取  浸(进)透    刚愎(闭)  窠(科)臼   潸(山)然   妊娠(身) 阴霾(埋)   砧(真)板   粗犷(广)  揠(亚)苗   修葺(泣)   悚(song上声)然 惴(坠)惴  高耸(song上声)  栉(至)风   纨绔(裤)  桎梏(固)瞠(撑)目  膏肓(荒)   咳嗽(sou去声)   百舸(ge上声)   淙(丛)淙   针砭(匾)  嫩(nen去声)叶   莅(粒)临  谬(miu去声)论   证券(劝) 喟(溃)然



容易读白字的词和成语的正确读音:



恫吓(贺)  要挟(邪) 鸣咽(业)  拓(榻)片   禅(善)让   呆(癌)板 (“呆板”本来读 ái bǎn,但是后来为了尊重大众的习惯,所以从1987年开始,这个词的读音更改为 dāi bǎn。) 凹(ao阴平)陷   叨(涛)扰   提(低)防  堆(dui阴平)积  咯(卡)血  龟(君)裂   屏(丙)息   侧(摘)歪   亲(庆)家   参(cen阴平)差(ci阴平)不齐    数(朔)见不鲜   自怨自艾(义) 否(匹)极泰来   审时度(夺)势   心宽体胖(盘) 一曝(铺)十寒   一叶扁(篇)舟  大腹便便(pian pian上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10:56:19 | 显示全部楼层
咬文嚼字之十二——文句散论



有人把汉语的写作划分为十个层次,必须掌握好这十个层次,才能够写出满纸云烟的锦绣文章。这十个层次是:文字、文辞、文句、文韵、文篇(文章)、文体、文法、文风、文论、文变。十个层次各有丰富多彩的内容,可以写出一部高头文章或者洋洋万言的宏篇大论,笔者只能简而言之。

文字:文字是文章的基石和起点,没有文字就没有文化,也就没有文辞和文句,更不会有文章。如果把一篇文章比作万丈高楼,文字则是水泥、沙石。如果把文章比作初生婴儿,那么文字就是婴儿的生命细胞。

文辞:文辞是汉语的基础性建筑材料。仅仅有文字不可能写出文章。就像水泥、沙石不可能建筑一座高楼大厦一样,那只是一盘散沙、一堆碎石。文辞就是砖瓦或者预制件,有了这个基础材料才可以搭架子建房。

文句:就是完整的句子。有时候一句话也可以成为一篇文章,笔者曾经罗列了一个极端的例子:一个字加上标点符号就是一篇文章。当然那只是一种带有戏说意味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恐怕不行。文句就是建筑物的结构件:比如门窗、金属管件等等。文句是文字和文辞的有机结合,是文章成败的最关键的部分。通常我们所说的语法,绝大部分都是针对文句而言,所以说一篇文章没有病句基本上就是一篇好文章。

文韵:文韵就是文章的神韵、文章的气韵、文章的风韵;文章的韵语、文章的韵味、文章的韵致。读了古文千千万,独爱李白的《蜀道难》:“噫吁嚱!危乎高哉!”;读了古诗万万千,最朗朗上口的还是李白的“床头明月光”。为什么?文韵也!那种神韵、气韵、风韵;那种韵语、韵味、韵致,确实是令人倾倒、令人回味、令人模仿。

文篇:换言之就是文章——独立成篇的文章。广义的文章包括诗词曲赋等等;狭义的文章则重点指的是散文。众所周知,先有语音后有文字,先有文字才有文辞,有了文辞就可以写文句,有了句子才可以成为文章。有人说:文句是语音的第一次升华,而文章则是第二次升华。或者说文句是口头语言得以成立的基本标志,文篇则是书面语言得以成熟的基本标志。

必须强调指出:写文章是说话的一种方式,又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说话,这一点往往容易被人忽略。

说它是一种说话,就是说别人读你的文章时能够上口,如果读起来拗口、不顺畅、不流畅,那就不是好文章。有的人为了附庸风雅,不免在写文章时“不说人话”,或掉书袋般引经据典;或装大学问故作高深。

说它不同于说话,就是写文章不能够啰啰嗦嗦,颠三倒四,要言简意赅,层次清楚,脉络分明。所谓散文要散,这个散不是说一盘散沙,而是要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哲理性,有如芳茗美酒余味无穷。所谓杂文要杂,这个杂不是一盘杂烩,而是要具有讽刺性、尖锐性、针对性,有如投枪匕首见血封喉。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古人讲:“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之后才能够写出好文章是很有道理的。

下一篇,笔者再介绍写文章的另外五个层次,本篇到此搁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10:56:40 | 显示全部楼层
咬文嚼字之十三——文句散论二



上篇谈到,写文章必须掌握好写作的十个层次,只有这样才能够写出满纸云烟的锦绣文章。这十个层次是:文字、文辞、文句、文韵、文篇(文章)、文体、文法、文风、文论、文变,今天来介绍后面五个层次。

第六个层次是文体:文体就是文章的体裁。侠义的文体是对各种散文体裁的概括,广义的文体则包括了所有书面语言的形式。成熟的文体是语言发展的的第三个标志,或曰只有基本文体全都具备的民族语言,才是真正达到成熟的民族语言。当今世界流行的多种语言都是如此,它们在散文、戏剧、小说、诗歌等等各个方面都有属于自己民族独特的经典建树;它们一起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所谓越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就越具有世界性。这样的例子可谓不胜枚举,比如中国的方块字、中国的格律诗。把方块字说得一无是处,则是一种对民族文化的背叛,理当嗤之以鼻。

第七个层次是文法:文法就是文章的法度。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文法包括词法、语法还包括技法。窃以为,为古代的“八股文”虽然死板呆滞,但其起承转合之章法还是值得借鉴的。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没有成系统的语法专著,实在是一种缺憾。关于文章的技法倒是屡见不鲜,比如《典论.论文》、《文心雕龙》、《论文偶记》和各类诗话、词话书籍等等。

第八个层次是文风:文风就是文字的风格。汉语文学的风格千姿百态,和西方的文风却有千差万别,大力弘扬汉语的文风至关重要。文人具有文人的风骨、知识分子具有知识分子的气节、政治家具有政治家的风范、艺术家具有艺术家的气韵、市井小民具有市井小民的恶俗、街头混混具有街头混混的无赖,这都是各自应该具备的‘英雄本色’,不足为怪。如果硬要把他们混在一起,依然是水火不容,泾渭分明。情同此理,不同的文体具有不同的风格;不同的作家具有不同的风韵;不同的诗人具有不同的风采。

第九个层次是文论:文论就是文学批评。中国自古就有这方面的论著,虽然一直不能够自成系统,不能形成独立的、连续的一种文学体例,这也是中国语言与西方语言的一个差距。虽然不能独立、不能连续,但其中也不乏佳作,比如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堪为诗论的典范:“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龙文虎脊皆君驭,历块过独见尔曹”;“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我师”均是不朽的名句。

第十个层次是文变:文变就是十个层次的发展变化,各个层次也必须与时俱进。当今之世,最为典型的是网络语言、网络文章,由此可见瘀斑,其它毋庸赘述。

最后笔者想说一说文章的风格和要领。

晚唐诗人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罗列了诗歌的二十四种风格:

雄浑、冲淡、纤秾、沈著、高古、典雅、洗练、劲健、绮丽、自然

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概、形容

超诣、飘逸、旷达、流动。

清代马荣组的《文颂》则罗列了九十五种行文的章法,把清朝以前的诗词曲赋以及各种文体的创作要领一网打尽,堪为集大成之作。笔者每次阅读,总是爱不释手,总是佩服得五体投地!该文以两个字作为每段标题,四个字一句书写正文,每段不足五十到一百字,真可谓字字珠玑,妙语连篇。囿于篇幅,笔者只得忍痛割爱——舍掉正文,仅仅罗列其各段的标题供网友们欣赏。

文颂各段标题如下:

(上篇)体源、神思、风骨、意匠、养气、布势、动脉、运气、遣词、使事

        炼字、守法、识变、取譬、风格、奇正、宾主、疏密、离合、起落

        顿挫、气韵、波澜、开遮、纵夺、往复、断续、梳栉、消纳、委曲

        剪裁、皴染、胆决、组织、摆脱、熔炼、刻轹、联络、剥换、驯习

        运掉、淘洗、与会、风神、风趣、实境、唱叹

(下篇)沉雄、峻洁、典雅、华清、淳古、怪艳、沉着、生动、严重、疏放

        遒媚、忽超、苍润、清越、奇险、清淡、郁折、洸漾、雄紧、颓畅

        奥涩、朴野、蕴藉、恣睢、淡水、跌宕、瘦硬、浑灏、秀拔、排奡

        修远、矢矫、冲寂、鼓舞、停匀、雄挫、闲适、坚深、清新、古拙

        妙丽、劲宛、英雅、遒逸、复隐、空灵、神解、飘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10:56:59 | 显示全部楼层
咬文嚼字之十四——虚虚实实



前面的文章中言及古汉语中没有系统的语法,但是古人也能够写出彪炳千古的锦绣文章。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古人弄清楚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字特性——就是实字(实词)和虚字(虚词)。人们把词语按照词性分为八大类: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副词、连接词、语气词、象声词。也有的人把词语分为十二类:属于实词的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熟词、量词、代词;属于虚词的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象声词)。当然,这只是一种基本的划分,还有一些时候,会出现所谓动名词、副动词等等称谓。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字的词性也不是一成不变,在不同的组合、不同的场合中会出现变性。

我们国家的字典、词典中往往不去注明每个字词的词性,这是一个很大的缺憾!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国陆续出版了《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填补了这一空白,可喜可贺。这样,我们在分析文句时就可以参照词性进行分析,与此同时还可以借鉴西方语法中的有关句式的结构进行比照,这样就会便当许多。

有人把名词以外的词语都叫虚字,未免失之过宽;有人把只把语气词作为虚字有失之过窄。前者的理由是,只有名词具有实实在在的人和物,看得见,摸得着,这样说也许有些道理,却不利于语法分析。后者的理由是语气词不是句子的实在成分,古人习惯于‘之乎者也亦焉兮’等等语气词,现代人在行文中少用或者不用也行。其实,语气词也是必须有、必须用的,人是感情动物,抒发情感最适宜的就是语气词。

下面举几个例子。

先说说实词‘花’字。

第一句:男儿三十一枝花。此句中的‘花’是名词。

第二句:富二代花钱大手大脚。此句中的‘花’字是动词。

第三句:写文章不要耍花腔。此句中的‘花’字是形容词。

花字本性是名词——在《现代汉语规范字典》中,列举了花字的18种用法,其中作为名词用的有11种;作为形容词用的有5种;作为动词一种;作为姓氏一种。由此可见花字的本性是名词,而形容词、动词应该是它的变性。作为姓氏用时,窃以为也许和植物花有密切的关系:这一姓氏的祖先也许就是以养花谋生的,为了表示对“衣食父母”‘花’的崇敬和迷信,干脆就以‘花’来作为姓氏。必须说明:‘花’作为姓氏最早出现在唐代。古代没有‘花’字,只有华字,后来才出现‘花’字,并把它作为花草的花专用。一些华姓的人就改为花姓,因为两个字是相通的。说花姓源于养花,何以为证?司空本来是一个官职,后来演变为姓氏,就是一个佐证,这样的例子应该还有许多。

再说说虚字之乎者也亦焉兮。

李白的《蜀道难》开首一句:"噫吁嘘!危乎高哉!"七个字,只有两个形容词‘危’和‘高’是实词,其余的五个字都是虚词。但是这五个虚词绝对不能够缺失,有了这五个字,才有蜀道难这样一篇千古流传的奇文。笔者来戏说一下,把它翻译成下面几种形式的白话文。

第一种:哎呀呀,真危险、真高妙啊。

第二种:我的上帝!怎么这样危险、这样高悬!

第三种:我的妈呀!如此危险、如此高悬!

第四种:我的祖宗!这样还不危险?还不高悬吗?

窃以为对于虚字的理解和诠释,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必拘泥。文章中最难的还是虚字的运用,特别是连接词的使用,对于文章的起承转合,层次分明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下一篇将以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为例进行分析研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10:57:16 | 显示全部楼层
咬文嚼字之十五——文句散论三(主语)



第一、二篇谈到了写文章的十个层次,下面几篇将着重讲讲语法知识中的句子成分。

句子成分,简而言之就是要弄懂主语和谓语;进而言之还要弄懂定语、状语、宾语、表语、补语等;深而言之还要弄懂同位语、复杂谓语、附加语,以及附加成分、联合成分、同位成分、外位成分等等。此外还有复合句、长句之类的语法内容。这些专用语都有明确的定义,我们权且不去管它,仅仅在介绍实例时顺便提及。有一点必须说明:在吕叔湘先生所主编的《语法修辞讲话》中,列举了表语这个概念,而在南京大学所编的《实用语文知识词典》中,没有罗列表语这个概念,而补语则恰恰相反。笔者将把两者结合起来进行介绍,力求全面、明了、通俗、晓畅。

主语:一句话的话题,表示陈述对象的成分。能够回答是‘谁’、是‘什么’。

有些句子没有主语,例如:

(1)但到后来就产生了洋八股、洋教条。

这句话里没有交代什么地点、在什么时间、什么人物,就是没有主体——主语。另一种情况出现在复合句里,第一分句以外的分句。

(2)群众见了就摇头,哪里还肯看下去呢?

前面一句‘群众’是主语,‘见’和‘摇头’是谓语——复杂谓语。后面一句没有主语,但是我们可以判定:主语依然是群众,不过为了简洁就省略了。如果出现主语,那些格式可以做句子的主语呢?一是名词和代词——最多;二是动词和形容词——次多;三是短语和句子也时有所见。例如:

(3)名词——‘知识分子’是脑力劳动者。

(4)代词——‘我们’要学景阳冈上的武松。

(5)形容词——‘慢’是好的,可不要太慢。

(6)动词——‘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装懂。

(7)动宾短语——‘骑墙’是不行的。

第(7)例中主语由有两个词骑和墙组成,骑是动词,墙是名词,墙是骑的宾语,一起组成动宾短语。

(8)主谓短语——‘中国人民的解放’使帝国主义恐惧起来。

(9)句子形式——‘谁领导谁’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谁领导谁,本身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此处作为主语。

必须强调:这些词和短语都可以带上附加语,这在后面在去讨论。主语通常在谓语前头,但也有在谓语后头的,这就是所谓倒装句。例如:

(10)后来又来了‘许多人’。

(11)台上坐着‘主席团’。

下一篇介绍谓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10:57:55 | 显示全部楼层
咬文嚼字之十六——文句散论四

众所周知,主谓宾是句子的主要部分,我们必须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三个部分搞清楚了,其它的成分如状语、表语、短语、附加语等等就比较容易解决,因为这些语句都是为主谓宾服务的,换言之就是主谓宾的附属和补充,为了使主谓宾使更完整、更明确。

一个很长的句子,要把它的每一分句、每个词、每个字都分析得仔仔细细,也是很费气力的事情,有时候也不是十分必要,就好像我们每天吃饭,不会去仔仔细细地搞清楚每一种食材含有那些营养成分,如何精心搭配一样。我们只要掌握不偏食,能够荤素搭配、干稀搭配;五谷杂粮,鸡鸭鱼肉等等都要吃一吃,而且经常轮换就行。情同此理,我们写出来一个句子,特别是长句子,一般可以这样来判断他的正确性:

第一,读起来是不是拗口。

第二,看起来是不是怪怪的,好像没有见过别人这样书写。

第三,有没有啰啰嗦嗦,颠三倒四。

第四,有没有重复的字词。

第五,关键的一点就是表达的意思是否明确,会不会产生歧义。

至于是不是一定要搞清楚那是主语、那是谓语、那是宾语到不是十分必要。但有一条还有强调:如果你写出来以后没有把握,觉得不顺手、不顺心、不顺眼,恐怕就要认认真真地按语法规则进行分析考量了。“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自己昏昏然,指望人家会清楚明白,应该是行不通的。如果经常写、经常看那些范文、经常读那些经典,你写出来的句子和文章一定不会太离谱。所谓熟能生巧;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都是讲的这个道理。

语法一定要学,还要学习好。这样,你读那些范文、那些经典时就能够深刻领会、就能够融会贯通;你自己写作时就会得心应手、就会顺手拈来、就会活学活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10:5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咬文嚼字之十七——词组和短语

在用词和组词的四篇文章中,对字和词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本篇重点来谈谈词与词组——短语的区分以及几种常见的短语。

首先要强调一点:根据有关定义词组和短语是一个概念两个名称,换言之词组即是短语,只是在不同的语境时以不同的称呼出现。为了分析比较,笔者还是把有关概念同时列举出来,以便比较。

字:字是形体和声音的单位。(一个字如果也是意义的单位,这个字同时也是词。)

词:词是意义的单位。词也许由两个字或者几个字组成,于是就有‘单音词’和‘多音词’之分。

这里也有必要说一说汉语和英语之间的差异。本来我们国家的语言工具书有一个分工:那就是‘字典’和‘词典’。字典里主要是对单个字进行注释和讲解;词典主要是对象是词语——两个字以上的叫词,本来是泾渭分明的。西方语法好像没有‘字’这样一说,通通叫‘单词’。上面关于字和词的概念往往容易把人搞糊涂,难就难在区别那些单字不是‘字’而是‘词’。

词组:词组又叫短语。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词,按一定的方式组合而成的较大的造句单位。

人们从词组内部结构的角度划分出四种基本型的词组:联合词组;偏正词组;动宾词组;主谓词组。

人们从外部功能来划分,又有多种短语(词组的另一个叫法!):动词短语;名词短语;形容词短语;主谓短语;介宾短语;复指短语;固定短语等。

词组是汉语五级语法单位中重要的一级。

现代汉语有五级语法单位,他们是语素(词素)、词、短语(词组)、句子、句群(语段)。

语素是最小的语法单位;(语素就是上面所说的字。)

词是可以独立使用的最小的语法单位,根据其语法功能,共分两大类十小类:一类是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一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象声词)。

短语由两个以上的词组成,可以作为整体充当句子的成分。根据其语法功能,分为名词短语、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主谓短语、介宾短语等类别。

句子包括单句和复句,单句是结构较简单,只包含有一套句子成分的句子。复句根据其不同的结构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两大类。

主谓句按照谓语的结构,又分为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名词谓语句、主谓谓语句等四类;

非主谓句按照起构成成分,分为名词非主谓句、动词非主谓句、形容词非主谓句、叹词非主谓句等。

复句包括两个以上的失去独立性的单句(被称为分句),他们在结构上互不包含,分句间多用关联词语来关联,根据分句间的意义关系,可以分为并列复句、承接复句、假设复句、因果复句、条件复句、紧缩复句等。

句群是两个以上的句子组成,他们围绕一个明晰中心意思来展开,是最大的语法单位。每一级语法单位都是由比他小的语法单位组合而成,组合的手段有两种,一是语序,二是虚词。较小的语法单位构成较大的语法单位,不是线性构成,而是具有层次性的。两个以上较小的语法单位构成较大的语法单位,他们之间具有各种不同的结构关系,如并列关系、偏正关系、补充关系、支配关系等。

网友们阅读时要注意前半部和后半部有关概念的不同叫法、不同的分析方法。

最后说说词和词组的辨识。给词和词组划界是比较繁难的事情。因为合成词和词组都是“多音节”的组合,它们之间在结合方式上有相当的一致性,试举几例:

动宾式:‘留神’是词;‘留人’是词组。

联合式:‘打击’是词;‘打骂’是词组。

上面两组例子粗看令人费解,用什么标准或者办法来区分呢?辨识合成词和词组的方法是所谓‘扩展法’,也叫‘插入法’。此外还有‘答问法’等方式,此处不赘叙,网友们可以查阅有关语法书籍。

留人两个字之间可以加字,比如:留一人,由此可见它是词组。而留神两个字之间无法插入其它字词,所以它是词;打骂之间可以加上字,比如:打和骂,由此可知它是词组。而打击之间不可能加字,所以它是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10:59:21 | 显示全部楼层
咬文嚼字之十八——用词和组词



说话或者写文章,其实就是一个用词和组词的过程。要说清楚用词和组词,必须先搞清楚字、词和词组。



根据吕叔湘、朱德熙所著的《语法修辞讲话》(这是我国最具权威的语法专著。)一书定义:字是形体和声音的单位。换言之,字在有外形的同时还必须有读音。仅仅有外形的是符合,不是字,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标点符号。必须强调,标点符号虽然不是字,却具有文字的功能。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说。



先讲一个早年的故事。众所周知,报纸、杂志等都是按照字数多少付给作者稿费的。文化大革命以前大概是每千字30元,长篇大论按千字为单位计酬、豆腐块文章按字计酬。出版商认为既然标点符号不能够算作文字,那么付稿酬时应该扣除。笔者简单估算一下,按平均每十个字一句话,则标点符号占十分之一的篇幅,那么记稿酬时应该按稿纸张数——标准稿纸为400字,乘400,再打九折。作者们对此颇有微词,尤其是靠稿酬养家糊口的自由职业者,更是叫苦不迭。于是他们采取一个绝招:就是文章不加标点符号。这样一来出版商傻眼了——这样的文章读者没法看!于是,只好委曲求全,将标点符号计入字数。



另外本人设计了一个例子:用最短的话来评价改革开放。结果出现下面几篇文章:

改革开放好(这篇文章,严格地说不能够算,因为没有标点符号,文不成句。)

改革开放好。(这是一篇完整的文章。作者认为改革开放好。)

改革开放好!(作者认为改革开放很好。有一种感叹的色彩。)  

改革开放好?(作者对改革开放有看法,有疑问,意思可能是否定的。)

改革开放好......(作者认为改革开放好,而且是好处多多,一言难尽。)

总结上面两点,可以看出标点符号的功能:一是没有标点符号,文章没有办法阅读或者说很难阅读。二是有了标点符号,文章或者句子会增加更多的涵义,特别是感情色彩。

前面的文章曾经谈到,古人的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都是由后人——著名的学者或专家们加上的。由于见仁见智,一句话或者一篇文章,由于标点使用的不同、标点符号的位置不同,可能出现歧义,有时候还出现相反的意思。我们在读书时也要注意这一方面的问题,也举两个例子。



一个是“过路人等不得在此小便”。

加上标点符号后,有两种结果:

过路人等,不得在此小便!

过路人,等不得,在此小便。

以上两句话意义完全相反。



另一个例子是“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加标点符号后,却有不同的涵义: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以上两句意思也有很大的差异,一个明显的是不愿意留客,但有不好意思当面言明。一个是装糊涂,再次要你明确表态!当面表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10:59:41 | 显示全部楼层
咬文嚼字之十九——用词和组词二



   上篇文章谈到了‘字’、谈到了标点符号虽然不是字,却也有文字的某些功能。本篇来讲一讲词。

   根据吕先生的定义:词是意义的单位。这样一来就有一个问题:很多字都是有意义的。比如:人、手、吃、喝等等,吕先生自有办法,他说这些字,也可以叫词——单音词。两个字以上的叫多音词。如果我们把方块字和拼音字进行比较,就会发现,人家没有区分‘字’与‘词’通通叫单词。

     鲁迅先生好像说过:避开熟字,忌用生字就是一篇好文章。笔者理解先生所说的字,理所应当地应该包括词、词组和短语,甚至包括语句。

    所谓熟字,窃以为有这样几层意思。一是自己熟悉的字;二是媒体上面经常出现的字;三是习见的成语典故、名言名句、俗语俚语,以及人们时常引用的诗词曲赋中的某一联、某一句。避开它是为了不落入俗套,堕入人云亦云,千人一面的境地。有人说:第一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庸才;第三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蠢材,这样说是很有道理的。

    所谓生字,窃以为也有这样几层意思。一是自己不熟悉的字词;二是传媒上鲜见的字词;三是冷僻、生僻字。一般而言,字典后面所附的难字不在其列。有时候为了显示自己学问的渊博,往往会挑选难字代替常用字。比如;匮乏代替代替缺乏;囹圄代替牢房;桎梏代替脚镣手铐等等。

    用一个生字、生词,就好像新交一个朋友。对于这位新朋友的秉性、人品总要大致有个了解。交友不慎,轻则败坏自己的名声,重则会深受其害。同样道理,用生字生词也要了解词性,以及它的内涵及外延。交友和用字遵循同样的原则:宁缺毋滥。

    巴老——巴金,曾经讲过自己成长的历程,说刚刚开始从事写作时也出现过错字、白字,投稿后被出版商退回。别人毫不客气地说:请将错字、白字改正。言外之意是我不是你的老师,没有义务为你纠错,为了对你负责、对读者负责,最好今后投稿不要有错别字。更深层的意思是,不要因为你而败坏报纸的名声。此后——直到巴老成为小说大家,案头一直放着一本厚厚的字典,以备随时查阅。“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没有认认真真的学习和辛辛苦苦的创作,何以成为大家!

    用字、用词贵在适切精当,也举一个例子。毛主席诗词中有一句“已是悬崖百丈冰”,原文为“已是悬崖万丈冰”,后经高人指点,把万丈改为百丈后更加适当。由此可见,不管你的地位多高、学问多大,写文章也不能够率意而为,总是要严谨、严密、严肃才好!“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为什么孔子离我们几千年,可是他的文章、他的语录我们几乎天天在说、在做;苏东坡离我们也有千余年,他的文章、他的诗词我们还是在经常学习、引用,因为这些都是经典、都是范文。

    关于词性有必要多说几句。中国的汉语和西方的语言有几点不同,或曰有几点短处,简而言之就是中国有三不:一是不谈词性;古代只有实词(字)和虚词(字)之分,没有动词、名词、形容词等等。二是不用标点符号。(前面已经介绍。)三是不谈语法和文法。八股文倒是有文法的意味,由于其太刻板而遭人唾弃。英语不光光讲词性,还要考虑时态,笔者以为是很有科学性的,值得借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11:0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咬文嚼字之二十——用词和组词三



前两篇中,第一篇谈到了字和符号的不同、第二篇谈到了生词和熟词,避开熟字(词),忌用生字(词)的道理,这篇说说用词的境界。

古人讲:“兵不在多,在精;将不在勇,而在谋。”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只有精兵强将,才能够以少胜多,出奇制胜。用词的最高境界应该是适切、精当,能够化腐朽为神奇、化陈词为新语;能够出神入化,不留刀刻斧琢的痕迹。最低境地就是重叠、堆砌,宛如床上安床、好似屋上架屋;恰似懒婆娘的裹脚布、叫花子的百衲衣。试举几个例子。

有人评价已故著名古典文学教授——程千帆先生所写的古典诗词时,别出心裁。他不去直接评述,而是说初次研读程先生的格律诗词,总以为是唐人、宋人所写。换言之,就是把程先生的诗和唐人的诗编辑在一起;把程先生的词和宋人的词印成一册,我看不出那些是唐人所写、哪些是先生所吟。众所周知,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两株奇葩:唐诗是中国格律诗的巅峰;宋词是中国长短句(词的别称)的高峰。这种‘形同古人’的赞美之词,就好像我们去称赞一个美女,一句‘貌若天仙’就足以令人倾倒、令人震撼、令人遐想。

毛泽东有一句名言:“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此话未必准确。但是我们把它点化一下说:各种语言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各种行为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也许是不刊之论。比如:大跃进的语言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文革语言是“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改革开放的语言是“胆子再大一点,挣钱再多一点”。在时代潮流的裹挟下,很少有人可以超凡脱俗。那些自诩一贯正确的人,或者是自欺欺人;或者是欺世盗名。但是我们也不可以走极端:有人说“中国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应该忏悔——因为他们都是文革的过来人,都有罪。”可以这样说:从文革过来的人,罪人还是少之又少,绝大部分是俗人、庸人、凡人,他们应该反思、检讨自己在文革中的所作所为,并告诉后人、警示后人。

‘形同古人’,说的是写啥像啥,能够超越时代的局限,跨域千年的时间隧道。那么演啥像啥则是跨越民族和地域的局限。这里也可以举一个例子。说原东方歌舞团的著名歌唱家朱明瑛,不仅仅歌声迷人而且能歌善舞。有一次宴请各国外交使节时,她表演一段非洲的歌舞,此时有一位黑非洲某国的大使被其表演迷倒——如痴如醉,不免突发奇想说:朱明瑛一定有非洲血统,此话一出语惊四座。恰恰也有另一个友好国家的大使在场,这位大使却是个‘中国通’,他就趁机起哄要和黑非洲的大使打赌,谁输了谁请客。表演结束后,双双到后台直接询问朱明瑛,结果不言自明——非洲大使请客!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工夫在戏外。情同此理,我们写文章用词也是这个理。建议草根写手们,一定要安排时间读读《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常用构词字典》等等字典、词典。一要通读:必须从头到尾,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地读;二要精读:能够了然入心,融会贯通;三要熟读:就像老朋友那样熟悉词汇。知道那些是书面语、哪些是口头语、那些属于常用语、那些属于生僻语;那些是动词、那些是名词.......或者一词什么时候是动词、什么情况下是名词。此外还要多看看范文——《短文精华》、《千字文名篇导读》等等,看看人家如何用词、如何选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天地中社区 ( 赣ICP备15001126号 )

GMT+8, 2024-12-23 01:26 , Processed in 0.017434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