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中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我行我素

[转帖]咬文嚼字一百篇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11:0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咬文嚼字之二十一 ——用词和组成四



    前面三篇谈到了字以及字和标点符号的关系、词以及生词熟词的使用、用词的境界和学习词汇的笨办法。这一篇说说组词,这个问题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把约定俗成的词语进行组合;二是自创新词——自己组词。为了简略起见,文中所说的词,也包含了词组;文中所说的组词也包含了组句——句子的组成。

    诚然,就词而言还可以划分为‘简单词’和‘复合词’——合成词,这些都是前人为我们准备的“文材”——写文章的材料;就好像我们办宴席一样,首先要准备“食材”,然后才可以操起刀、勺进行加工制作。

    合成词有六种构成方式:联合式——荣辱、惠誉等等;偏正式——难看、提高;动宾式——埋头、生气;主谓式——法定、自信;缀加式——美化、可敬;重叠式——爹爹、刚刚。

    这里也必须简单说说句子。句子是语言的使用单位。句子由词和词组构成,能够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最后一句至关重要。句子也分‘单句’和‘复句’。单句和复句按句子的构成有几十个类型,这些不是笔者的重点,仅仅提及便一带而过。网友们有兴趣可以去学习《实用语文知识辞典》之类的工具书,即会大有宰获。

    举凡大家用词是一定会别有新意。先谈谈鄙人读书是遇见一些新词——就词本身而言未必是新词,但是对我而言第一次看见则就是新词。

    试举几例:

    在读冰心的《寄给小朋友》的散文时,第一次看见‘不可移易’这个词,觉得很新鲜。‘移易’二字是两个近义词。移字偏重于整体的挪动,主要是位置的改变——移动、移防、移交;易字偏重于外貌和内在的改变、变动——易容、移植。(当然还有简轻、平和的意思)。两个字组合在一起则意思更加完整、更加坚决。与之相类似的加强含义的还有‘决绝’等词语。

    在读《周作人晚期散文选》时看到了‘适切’这个词,也不觉眼睛一亮,很是受教。适切——适合、切合两个词掐头去尾组词新词确实很有新意。查《现代汉语词典》、《常用构词字典》均未收入此词,由此可见,这个词也许这就是周作人先生自己首创的一个很适用的新词——特别在我们用词、选词时,做到适切、精准,至关重要。

    在西安半坡村参观时,讲解员特别介绍郭沫若题写的横幅“半坡村遗趾”,这里“遗趾”一词为郭老首创。据说当时题写书时有人诘问郭老:最后一个字是不是写错了?郭老回答:我特地以‘趾’代‘址’,目的是告诉后人这里留下的是先人的足迹。所以用脚趾头的“趾”,这样一个新的词语就诞生了。郭沫若的文人气节和风骨本人不敢恭维,但其博大精深的学问、其贯通文史哲的才智,却非凡夫俗子所能够望其项背。郭沫若第一次把‘安息’一词用于死者,此后人们纷纷效仿,相沿成习,这也是大家风范所具有的魅力吧!

    想起来一件往事,文革过后李自成的作者(文化大革命时期唯一受到中央特别关照——招至京城,潜心创作的小说家。)曾经写文章,对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等文发难,多少有点目中无人的意味。谁知道,一时间遭到群起而攻之——窃以为这些人不是郭老的门徒就是郭老的‘粉丝’,此后,那位老兄也就寂静无声了。

    毛泽东也曾创造个一个词“前赴后继”(本来只有“前仆后继”这个成语),他在给越南人的贺电中第一次使用,应该是首创,高中老师于是说。

    举了这么多例子,目的不是要网友们去创造新词,而是学习这种精神、学习其中的精髓而已。草根写手恐怕还是老老实实按字典词典的规范用词为好,能够把现有的字词组合好,这才是最重要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11:00:37 | 显示全部楼层
咬文嚼字之二十二——谈谈表语


汉语语言本来没有语法一说,只是近代受到西方语言的影响而建立起来的一门学问,因此或多或少受到外国语的‘耳濡目染’,留下它们的影子,表语这个概念尤其具有这一色彩。关于表语学者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分歧,所以有的语法书籍谈到表语,有的语法书籍只字不提。这也是见仁见智之结果,不必深究,窃以为谈谈表语也是很有必要的。
先说说英语中有关表语的介绍。表语是用来说明主语的身份、性质、品性、特征和状态的,表语常由名词、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不定式、动词的-ing、从句来充当,它常位于系动词(be, become, appear, seem,look,sound,feel,get,smell等词)之后。如果句子的表语也是由一个句子充当的,那么这个充当表语的句子就叫做表语从句。
汉语中参照英语,也对表语进行了明确:‘是’字后面的成分我们管它叫表语。意思和‘是’相近的动词,如‘变成’和文言文的‘为’,后面的成分也是表语。不用‘是’字,直接用名词和形容词做谓语,也叫表语。     汉语的表语和西语的表语有很多相同点:比如都是用来说明主语的身份、性质、品性、特征和状态的;比如很多词或者短语都可以作为表语。不过汉语里没有系动词这个概念,两者的表现形式不能够完全雷同而已。
人们把汉语的表语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名词性表语;一是形容词表语。但名词性表语不仅仅局限于名词,也包括代词、形容词、动词、动宾短语、主谓短语、以及句子。
1.名词——研究文学是‘一件事’,做文章又是‘一件事’。
2.代词——你是‘谁’。
3.形容词——这不是‘老实’,这是‘糊涂’。
如果改为‘他不老实,他糊涂。’则是主谓结构的句子。
4.动词——不懂就是‘不懂’。
5.动宾短语——孩子们常常给我们教训,其一是‘学话’。
6.主谓短语——斗争的最终目的是‘阶级的消灭,国家权力的消灭和党的消灭’。
形容词表语没有‘是’字,但不用‘是’字的时候,底下也不一定只是一个形容词,,也可能是一个主从短句或句子形式。
7.这些人‘贫嘴薄舌’,别理他们。
‘贫嘴’和‘薄舌’是两个主从短语。
8.中国‘地大物博,人口多’。
‘地大’、‘物博’和‘人口多’三个句子的形式作为表语。
这里有一个问题令人十分困惑:为什么7.例中的‘贫嘴’和‘薄舌’称为短语,而8.例中的‘地大、‘物博’和‘人口多’就可以称为句子?其语法根据是什么?
笔者细细思考后,做出如下解释,首先说一个语法概念‘单部句’。单部句又称为‘非主语句’。由谓语的一个部分或者由分辨不出主语、谓语的一个部分构成的句子。这种形式在口语中时常使用,如:
票!
好球!
出太阳了。
禁止入内。
单部句还有一个形式,就是‘独词句’。独词句:就是由一个词或一个偏正词组构成的句子。独词句通常表示如下的意义。
一是咏叹事物的属性:多香的桂花!
二是表示事物的突然出现:蛇!
三是事物发生的处所或时间:‘江南的农村。’‘1986年夏天。
四是表示应答或疑问:‘是!’‘怎么?’
五是表示强烈的感情:‘哎呀!’‘哦!’
六是交际时的客套、文明用词。‘再见!’、‘谢谢!’
根据上面的语法知识,如果将‘贫嘴薄舌’颠倒一下改为‘嘴贫舌薄’也许就成为两个句子了。
9.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涧竹笋,‘嘴尖毛长中间空’。
两个分句各有三个句子形式,其实两个分句就是一副很有影响的对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11:00:55 | 显示全部楼层
咬文嚼字之二十三——谈谈‘的’字



‘的’字是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汉字,据统计统使用频率最高的前十个汉字是:"的"、"一"、"了"、"是"、"我"、"不"、"在"、"人"、"们""有",其中"的"平均每一百个汉字中"的"要出现9次。由此可见,学好用好‘的’字十分重要。

首先我们来看看《现代汉语规范字典》中‘的’字的注释。

第一是作为‘助词’使用时,有下面几个方式。此时‘的’字的读音为“de”。(轻声!)

一是用在定语之后,可以对中心词的领属关系进行限定:比如‘我的
书’;‘幸福的童年’;‘艺术院校的学生’等等。还可以对中心词加以描述:比如‘蓝蓝的天’;‘愁眉苦脸的样子’等等。

二是用在名词、动词或形容词后,构成名词性的‘的’字结构:比如‘北京的上海的都来了’;‘有大的、有小的、有中不溜儿的’;‘说的比唱的还好听’等等。

三是用在句子末,表示肯定或已然的语气:比如‘你这样做是行不通的’;‘老王什么时候走的?’等等。

四是用在某些句子动词和宾语之间,强调动作施者、受者或时间、地点、方式:比如‘主任签的字’;‘他昨天夜里犯的病’

第二是作为‘副词’使用时,含义为:确实、实在。此时读音为“di”(第二声,阳平声。)

比如:的证——确凿的证据;的确——完全确实;的当——恰当;非常合适;的款——确定可靠的款项。

第三是作为名词用时,含义为箭靶的中心。此时读音为di。(第四声!)

比如:众矢之的;有的放矢;一语破的;目的;标的等等。

除此之外,还有两点值得谈谈。

一是口语中的‘的话’,是一个助词,用在表示假设的分居后面,引起下文:比如‘如果你有事的话,就不要来了。’;‘如果这样的话,干脆莫干了。’

二是‘的’字有时候和‘得’字可以通用。

比如用在动词和补语之间。所谓补语就是谓语后边的补充成分,结构助词‘得’就是补语的标志!‘拿得动;办得到;回得来;过得去’此处可以用‘的’字代替‘得’字,但用得字更加中规中矩一些。

还比如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写得非常好;天气热得很’,也可以用‘的’字代替‘得’字,但是,笔者还是提倡用得字,也许这样显得更规范一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11:01:48 | 显示全部楼层
咬文嚼字之二十四——读读范文

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是一篇影响深远的史学研究文章。该篇文章或多或少有点“半文半白”的意味,这对我们如何使用虚字——特别是连接词,却大有裨益。先看看文章开头的两段:
“甲申轮到它的第五个周期,今年是明朝灭亡的第三百周年纪念了。
  明朝的灭亡认真说并不好就规定在三百年前的甲申。甲申三月十九日崇祯死难之后,还有南京的弘光,福州的隆武,肇庆的永历,直至前清康熙元年(一六六二)永历帝为清吏所杀,还经历了一十八年。台湾的抗清,三藩的反正,姑且不算在里面。但在一般史家的习惯上是把甲申年认为是明亡之年的,这倒也是无可无不可的事情。因为要限于明室来说吧,事实上它久已失掉民心,不等到甲申年,早就是仅存形式的了。”
第一段两句话,开篇点题,开宗明义。
第二段第一句提出来一个否定意味的词语‘并不好’,接着就层层递进,对自己提出的观点进行论证,这里使用了不少连接词:
...之后,还有...的...,...的...,...的...,直至...为...还....。
....的,...的...,姑且不...。
但...是把...,这倒也...。
因为...,...上...,不等到...,早就是...。
这里一共只有四句话,却使用了十八个具有递进关系的助词、连接词。这样的文章真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真似高屋建瓴,顺流之下。非文章太守绝无此等功力;非笔耕高手绝无此等神力。

再来看看最后两段文字,其中的助词、连接词不再具体罗列,网友们可以仔细揣摩和玩味,自会从中受益。
   “大凡一位开国的雄略之主,在统治一固定了之后,便要屠戮功臣,这差不多是自汉以来每次改朝换代的公例。自成的大顺朝即使成功了(假使没有外患,他必然是成功了的),他的代表农民利益的运动早迟也会变质,而他必然也会做到汉高祖、明太祖的藏弓烹狗的" 德政" ,可以说是断无例外。然而对于李岩们的诛戮却也未免太早了。假使李岩真有背叛的举动,或拟投南明,或拟投清廷,那杀之也无可惜,但就是谗害他的牛金星也不过说他不愿久居人下而已,实在是杀得没有道理。但这责任与其让李自成来负,毋宁是应该让卖友的丞相牛金星来负。
  三百年了,种族的遗恨幸已消除,而三百年前当事者的功罪早是应该明白判断的时候。从种族的立场上来说,崇祯帝和牛金星所犯的过失最大,他们都可以说是两位种族的罪人。”
这最后两段对李自成的功过是非、成败得失进行了总结概括,指出了农民运动的宿命就是“鸟尽弓藏,兔死狐烹”;“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道出了这段历史中,最大的罪人非崇祯皇帝和牛金星二人所莫属。末二段与文篇开头两段首尾呼应,真可谓虎头豹尾,有始有终,如此满纸云烟的锦绣文章,实在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11:02:05 | 显示全部楼层
咬文嚼字二十五——谈‘起来’



‘起’字是个动词,偶尔作为量词使用。‘来’字也是个动词,偶尔作为形容词和名词使用。当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时,就构成一个词组或者称为短语,此时这个词就‘活起来’、‘火起来’了。起来二字的本身应该是说明一种过程、一种状态,但是如果它和形容词、动词等等一搭配,则会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和回味。

笔者先把它用在人类身上看看。已故英国首相丘吉尔有一句名言:只有税收和死亡是真实的。这里的所谓真实就是你无法躲避、回避、逃避。在资本主义国家税收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使命,笔者对这一点深有感受。笔者曾经到过比利时首都的布鲁塞尔大广场——据说这个广场名列世界第二,仅仅次于天安门广场的面积,比利时皇宫的一边是市政厅大楼,另一边则是税务局大楼,由此可见税务在帝国各个政府部门中的地位。

中国有句俗话: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人生的过程说得直白一点就是死亡的历程。当你父亲的精子和你母亲的卵子结合的那一瞬间开始,一个新的生命诞生了,与此同时,你也一步步接近死亡。

生与死,也可以用眼睛‘睁起来’与‘闭起来’这样两句话来形容。当你眼睛睁起来时,你可以和眼前的大千世界、中千世界、小千世界进行交流、互动;你还可以“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与人奋斗”。如果你的眼睛闭起来了,哪怕洪水滔天,大厦将倾也与你无关,对你无碍。

国家的国际地位,也可以用‘起来’二字来描述。国家站起来、坐起来、躺起来三种状态表明国际地位三种境界。国家站起来时,在国际事务中就有话语权、决策权,甚至否决权。国家坐起来时,在国际事务中只能够足将进而趑趄 ,口将言而嗫嚅。国家躺起来时,在国际事务中只能够忍受欺侮和蹂躏。中 国近代史的百年就是一部血泪史、屈辱史。因为亚洲的雄狮还躺着、还睡着、还在黄粱美梦之中。

    国内事务我们也可以用‘起来’二字来描述。

    贪官污吏总是难免的,关键在于贪官是‘多起来’亦或是‘少起来’。

    维稳是必要的,问题在于访民、刁民是‘好起来’还是‘坏起来’。

    物价上涨是不可遏制的,叫人揪心的是上涨的速度‘快起来’或‘慢起来’。

    国歌第一句话就是‘起来’,确实是很有道理的。一个人不起来,则一事无成;一个家庭不起来,则家道败落;一个民族不起来,则会亡国灭种。

    起来,起来,快起来,每天在电脑上说起来、写起来,我的晚年就活起来、火起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11:0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咬文嚼字之二十六——谈谈谓语



谓语:是陈述主语的成分,谓语有时也称为‘述语’。目前,语法界对谓语有不同的理解,两个体系的主要分歧是,前者认为谓语仅仅包括中心词,而后者认为由中心词构成的词组都是谓语。

试举一例:她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前者认为中心词‘激动’是谓语;后者认为整个偏正词组是谓语,这也是无可无不可的事情,我们没有必要深究。反正这句话的含义非常明确,谓语怎么分无碍大局。

汉语句子的谓语不一定要一个动词,这是和西欧语言的不同之处。汉语的谓语多半由动词、形容词承担,名词也常常用来作谓语。例如:

1.动词——我们‘依靠’人民的力量。

2.名词——今天‘端午’。

3.形容词——那可太‘危险’。

以上第一类句子最常见,也最富于变化。第二类在古代也很普通,近代常常在主语和名词之间加一个‘是’字,只有少数例外。必须说明一点,前面笔者曾经谈到表语,根据那个判断,如果出现这样的句子:‘今天是端午。’那么端午就是表语,不是谓语,这就是两个不同语法系统认识上的差异,网友们在分析句子时必须注意,不要混淆概念。

下面说说复杂谓语:一个谓语包括两个或更多的动词(含它的宾语和附加语),这个谓语就复杂起来了。复杂谓语又分为两类,一类是几个动词同属于一个主语;另一类是第二个动词的主语是第一个动词的宾语。

先说说第一类复杂谓语,这里面还可以细分主要动词和次要动词,此时,我们可以说那些次要动词,连同它们的表语和附加语都是那个主要动词的附加语。

4.许多人‘捧’着金饭碗“讨”饭。

此例中‘讨’是主要动词,‘捧’是次要动词。因为不捧碗,照样可以讨饭。

5.‘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深刻地、科学地“分析”中国的实际问题。

6.我们完全可以‘依据’人民民主专政这个武器,‘团结’全国除了反动派以外的一切人,稳步地“走”‘到’目的地。

第6.句有三个次要动词,一个主要动词。‘我们走’是这个句子的核心,所以‘走’字必然是主要动词。有时候,同一个主语的几个动词不容易区别主要和次要,当然,如果较真非要分个主次也不是完全不行。

7.再‘拿’起来‘看看’,还是看不出是什么。

‘拿’和‘看看’是一先一后的连贯动作,很难决定哪一个重要些,语法书上于是说。其实举出这个例子,确实是吕叔湘先生的一点失误。为什么?因为后面一句已经回答了‘看’是主要动词——看不出是什么,拿起了是为了看清楚!

8.大家‘鼓’掌‘欢迎’。

吕先生说:可以说‘鼓掌’表示欢迎的方式,也可以说‘欢迎’表示‘鼓掌’的用意,这样说也不是很令人信服。欢迎基本可以确定是主要动词,因为表示欢迎有多种方式:夹道欢迎、载歌载舞欢迎、放礼炮欢迎、举行阅兵式欢迎等等,而鼓掌欢迎这是一种最‘低级’、最原始的欢迎仪式。第一类中还有一个特殊的格式,就是用‘把’字的格式,我们放在下一篇介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11:02:55 | 显示全部楼层
咬文嚼字二十七——再谈谓语



上篇笔者谈到简单谓语和复杂谓语中的一部分,今天接着谈。在复杂谓语第一类——几个动词属于同一个主语,有一个带‘把’字的格式,须要特别说一说:

1.有些同志却在那里无的放矢,乱放一通,这样的人就容易‘把’革命‘弄’坏。

这里,‘把’的宾语是革命,‘弄坏’的宾语也是革命,所以我们把‘把’字作为一个特殊的副动词,它的作用就是把主要动词的宾语提到前头来。换言之,原话应该是:这样的人就容易弄坏革命。加上把字,动词弄坏的位置就在宾语‘革命’之后了。这样,‘把革命弄坏’就算是一个简单谓语,不算是复杂谓语了。

另一个类型的复杂谓语是:第二个动词的主语,就是第一个动词的宾语。换言之,就是宾语兼主语,一语两用。这个说法有点拗口,但看实例却比较明了。

2.掌柜见了孔乙己,也每每这样问他,引‘人’发笑。

这里的‘人’字就是一语两用——他是‘引’字的宾语;又是‘笑’字的主语。也许我们可以这样思考:笑,确实是是因为掌柜的问话引起的、是受者——宾语;笑不笑却是由各人自己做主,或许有人笑,有人不笑;有人微笑,有人大笑,这又是施者——主语。

3.他们如果不愿意革命,人民的国家就要强迫‘他们’劳动。

此句和上面的例子雷同。在这个类型中,也有一个特殊的格式,就是用‘被’字的格式。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种格式往往被人调侃:‘被自杀’、‘被腐败’等等。

4.他已经被‘大家’说服了。

从表面上看,此句和上面的两个例子雷同:‘大家’是‘被’的宾语,又是‘说服’的主语,其实大谬不然。因为被说服的不是‘大家’,而是‘他’——是大家把他说服。由此,我们把‘被大家’看成是一个附加的短语,这样‘说服’就摇身一变成为主要动词了。除了‘被’字以外,还有‘让’、‘叫’也属于此种词语。4.例中也可以用‘让’或‘叫’来取代被字。除此以外,还有一些词语的意思与‘被’相近,却被看作是主语动词,比如‘遭受’一词,在‘农民遭受地主阶级剥削’中,还是承认遭受是主要动词的。

5.各地的文教工作者必须利用工农大众所能够接受的形式去‘帮助’他们学习文化。

这是一个长句子,现在这种形式不太常用。窃以为这恐怕是早期的白话文,因为其有很明显的欧化句子的烙印,应该把它断成两句才比较合适。

5.例子中,利用和帮助属于同一个主语——文教工作者,帮助是主要动词。‘他们’是帮助的宾语又是学习的主语。

6.我们也必须鼓励工农兵利用一切现有的方便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

工农兵是‘鼓励’的宾语又是‘利用’和‘提高’的主语,提高为主要动词。

谓语是句子的核心,把谓语搞懂其它成分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11:03:32 | 显示全部楼层
咬文嚼字二十八——谈合成词



合成词,有的语法著作又把它分成两类:一个是复合词;一个是派生词。前者指用‘词根复合法——词根加词根’而构成的合成词:比如语言、热爱、专心等等。后者指用‘词缀派生法——词根加词缀’构成的合成词:比如木头、车子、阿爸等等。一般我们则不去细分,就叫合成词笼而统之,如果你认为合成词也叫复合词似无不可。

新的语法系统所说的合成词就是原来我们所定义的词语的成分。合成词的说法,使用起来更宽泛、灵活一些。笔者把两种概念捏合在一起来谈,这样网友们在学习有关语法书时,会更方便一些。

本篇主要谈谈附加式合成词——缀加式合成词,也叫附加成分--附加语,四种称呼有点像人或物的多种身份一样,学习时都应该了解。不要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穿上马甲就不认识了!诚然,名字或称呼多了,难免让人云里雾里,难以识别。比如鲁迅先生有好几十个笔名,非专业研究人员恐怕难辨真伪。下面笔者均以附加语的称呼来举例,这是传统的说法。

名词的附加语:名词的附加语有各种形式,通常用‘的’字接在名词的前头。例如:

(1)名词——‘中国’的人民。

(2)代词——‘我们’的家乡;‘这个’地方。

(3)形容词——‘雄壮’的队伍。

(4)动词——‘游行’的行列。

(5)动宾短语——‘创造新纪录’的运动。

(6)句子形式——‘中国人民在几十年中积累起来’的经验。

以上例子,有两点须要强调:一是名词的附加语不管由各类词语或句子组词,它们都变为定语,具有形容词的特性。二是句子形式的附加语可能很多,很复杂,它还是不能够把一个‘简单句’变成‘复合句’,因为附加语仅仅看作是一个定语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11:04:17 | 显示全部楼层
群众论——咬文嚼字二十九



群众一词,颇有生命力也颇具政治色彩,值得一论。

群字有四层意思:一是名词,指聚集在一起的许多人和物。比如离群索居、害群之马;二是形容词,指成群的、众多的。比如群魔乱舞、博览群书;三是名词,指众多的人。比如群策群力、武艺超群;四是量词,用于成群的人和物。比如一群人、一群废物、一群羊。总而言之是比较多、很多的含义。

众字比较简单:一是名词,指许多人。比如众所周知、众叛亲离、聚众闹事;二是形容词,指多,与寡字相对应。比如寡不敌众、众寡悬殊。

人们常说:一人为私,二人为公,三人为众,简而言之三个人以上,才可以成为‘众’。

人们还说:四人为帮,五人为伍,当人数增至五人时,可以称之为‘群’,口语中常常把三个、五个都看作是群,所谓三五成群是也。

上面这些文字讲的是群众一词的丰富的文学内涵,如果把它赋予政治色彩,则更加具有可塑性、可变性,细细思考会使你哑然失笑,或者目瞪口呆,你不得不钦佩政治的微妙和政治家的奇妙!

群众运动是天然合理的-——这也许是文化大革命的一个政治依据。其后果几百万冤假错案、几千万人死伤、无数的名胜古迹遭遇灭顶之灾、国民经济面临崩溃,而且耽误了一代人,祸害了几代人、历史倒退二十年。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也许是‘群众专政’的一个理论基础。群众专政的后果是公检法被彻底砸烂、地富反坏右及其子女被错杀、误杀、冤杀、大批领导干部成为走资派被折磨蹂躏,死无葬身之地。

不明真相的群众——这个词最近几年比较流行。几个人聚集在一起,就叫群体。这里面良莠不齐,极有可能的是一些刁民、暴民隐身其中,从而制造所谓‘群体事件’。有的是为了经济利益、有的是为了政治目的、有的则说不清,道不明。这些人究竟为了什么揭竿而起,也许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这倒是有一点“旁观者迷,当局者清”的意味。

上访群众——上访专业户,也是这几年的流行词。据说维稳的经费已经超过军费,此点笔者一直是半信半疑,不敢信以为真,因为实在是匪夷所思。

看来,群众一词和政治沾上边,往往不会有好事。也不知道是群众的错,还是政治的错,亦或是政治家的错。窃以为,自己往往是属于‘不明真相的群众’一类,总是被政治的洪流所裹挟随大流,跟形势,最后的结果不是属于“被蒙蔽的群众”,就是归于“不明真相的群众”,让人哭笑不得、啼笑皆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11:04:45 | 显示全部楼层
咬文嚼字三十——谈合成词二



这一篇谈动词的附加语,换言之就是动词的合成词。如前所述,名词的附加语一般都在名词的前面,而动词的附加语有在前面的,也有在后面的。有人把前面的部分称为状语;后面的部分称为补语,应该是可以的。

先看看附加语在前面的例子:

(10)名词——‘一九五一年’出版。

(11)代词——‘这么’说。

(12)副词——‘又’说;‘再’说;‘不’说。

(13)形容词——‘慢’走;‘慢慢’地走。

(14)动词——‘飞’跑;‘笑’着说。

(15)动宾短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人民’服务。

(15甲)句子形式——‘万马奔腾’地响起来。

显而易见,(15)是动词附加语中最常用的一种形式。

动词附加语在后面的分为两种,一种是带‘得’字;(也有人写成‘的’字。笔者倾向于用‘得’字,这样显得更加规范,读起来也顺口一些。)一种是不用‘得’字,此种和(15)例一样,用的是一些动宾短语,只是位置改不了而已。

(16)坐‘在家里’;投‘到生产上’去;走‘向光明’。

用‘得’字连接的例子:

(17)形容词——走得‘慢’;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

(18)动词或动宾短语——摔得‘爬不起来’;笑得‘说不出话来’。

(19)句子形式——闹得‘大家不能睡觉’。

综上所述,动词后面的附加语往往用来表示结果,用‘得’字时尤其明显;动词前面的附加语所表示的意思则更加丰富一些:时间、空间、状态、方式、手段、目的、关系人物等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天地中社区 ( 赣ICP备15001126号 )

GMT+8, 2024-12-23 01:35 , Processed in 0.016545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