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中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我行我素

[转帖]咬文嚼字一百篇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11: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咬文嚼字四十一——双音词三



前两篇谈到了双音词、多音词与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的关系,此篇谈谈双音词与开放的关系。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首先体现在文化上、文化的进步首先体现在文字(符号)上,而文字的进步与发展又表现在词语的变化上。

开放与融合是文化进步的前提条件之一。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史上有三次大融合、大发展。第一次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中原文化与边夷文化的大融合,成就了秦汉时代的古典文明。第二次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表现为各个民族之间文化的大融合,产生了隋唐时代的辉煌文化。第三次是十九世纪以后中西文化的大融合,这次融合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笔者以为目前中国进入了第四次文化大融合,表现为网络文化的普及与网络语言的日新月异。网络对政治、经济、军事、民主、自由等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则无法估量,这些课题与本文无关,暂且不表。

汉语多半为单音字词,随着开放与融合双音词、多音词慢慢增多,笔者从下面几点进行论证。

第一个说说农作物。中国古代原生的农作物以五谷为代表。何谓五谷呢?一说是‘麻、黍、稷、麦、豆’;一说是‘稻、黍、稷、麦、菽’;一说是‘稻、稷、麦、豆、麻’,三种说法包括七种农作物,一物一名,一名一字,一字一音,这就是古汉语的特色与传统。随着开放与交流,引进的农作物多起来了,而且多为双音词。

汉代引进的有:石榴、葡萄、黄瓜、苜蓿、蚕豆、薏苡(薏米)等。

南北朝引进的有:亚麻、甘蔗等。

隋唐引进的有:莴苣、菠菜西瓜等。

明清引进的有:红薯、玉米、菠萝、番茄、苦瓜等。

近现代引进的则难记其数,如海带以及名目繁多的蔬果。

第二个说说乐器。

中国或中原——汉语文化圈内的古代乐器,多半是单音节词语。如琴、瑟、筝、萧;如钟、鼓、锣、钹;如篪、竽、笙、埙等等,还有不少土生土长的器乐亦是如此。这些器乐有的已经被淘汰或者被边缘化。目前我国使用比较多的器乐多半是双音词和多音词的。如琵琶、唢呐、胡琴、月琴、扬琴;如火不思、冬不拉、八角鼓、马头琴。

近代引入的西洋乐器更是如此。如钢琴、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如吉他、黑管、长笛、巴松;如小号、圆号、长号;如小鼓、大鼓、定音鼓等等。

为什么引进的器乐都是双音或多音呢?因为西方属于拼音语言,一个单词、一个名词往往具有好几个音节,属于单音节的单词或名词微乎其微,由此可见西洋乐器不大可能出现单音。

外来农作物、外来器乐,带来的是一些外来文化、外来语言,下一篇将谈谈外来语对汉字的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11: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咬文嚼字四十二——谈外来语



对外开放使人感受最深的是文化开放,是外来语的流行。改革开放三十年是我国外来语发展的鼎盛时期,各种各样的外来语不绝于耳。有的外来语不好翻译,就直接用外语单词、或者音译,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回顾历史,自跨入近代以来,外来语、外来语式进入汉语系统不仅数量多,而且速度快,往往令人目不暇接,有时候不免使人产生抵触情绪。有这样一段掌故值得一谈。清代洋务派大臣张之洞,最是反感并力禁使用‘日本新词’,看见这样的新词就勃然大怒。一次他的幕僚路某拟好一份办学大纲,其中有‘健康’一词,他不免怒从胆边生,提笔批道:“健康乃日本名词,用之殊觉可恨。”不料这位路先生也略通新学,当即针锋相对,反唇相讥道:“‘名词’亦日本名词,用之犹觉可恨。”这样的场面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这个掌故留给我们几点启示:一是开放是历史的潮流无法阻挡;二是外来语已经深入我们的文化生活;三是外来语已经成为汉语不可分割的部分。汉语中究竟有多少外来语恐怕难记其数。有的学者进行过粗略统计。在流行语中,源于日语、英语、法语、俄语、德语、意大利语、梵语、波斯语、阿拉伯语、尼泊尔语以及中国少数民族语在内的就有数百个。汉语中外来语首当其冲的是日本,有3000多、其次是英语,有1600多。

甲午战争后,‘日本新词’全面反哺,如暗示、辩护、标语、乘客、独裁、共和、集团、国际、警察、领土、情报、原则、公仆、规范、文化、企业、人权、市场、市长、协会、主人公、主体、自由、宗教,乃至人文主义、大政方针、永远革命、唯物论、共产主义、为人民服务等名词都是来自于日语。

来自英语的有幽默、的士、绷带、分贝、吉他、咖啡、马达、啤酒、粉丝、作秀、马拉松、乒乓球、白兰地、迪斯科、敌敌畏、爵士乐、伊甸园、浪漫主义等名词。

源自俄语的有列巴(一种大面包)、干部、坦克、布拉吉(连衣裙)、康拜因(联合收割机)、布尔什维克等。

源自梵语的有玻璃、茉莉、苹果、刹那等。而在中国佛教经典中梵语则比比皆是。

还有纳粹、毛瑟枪源于德语;八哥源于阿拉伯语;珐琅源于波斯语等,其它语种不再赘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11:09:31 | 显示全部楼层
咬文嚼字四十三——我在与在我、任何与任它



读网友们的帖子,常常会发现一些错误。这里有用词不当,也有语法错误或逻辑错误。人非圣贤,谁能无错,只要我们能够知错能改,知错必改就行。只有这样,我们的文词才能够更精准;我们的文句才能够更精彩;我们的文章才能够更精美。

先谈谈‘我在’与‘在我’两个词语的例子。

比如:在我学校有两个忘年交,...

作者后面用大量篇幅书写他和一老一少友谊和交情,读完这些后我才恍然大悟,所谓两个忘年交都发生在他的身上,他是主体。而第一句话“在我学校有两个忘年交”,却明明白白表示学校是主体。换言之,这两个忘年交可以和他没有关系,他仅仅是局外人。

于是,笔者建议他把第一句话改为:我在学校有两个忘年交,...这样改动后,在语法上、逻辑上就不会产生歧义了。读者可以清清楚楚地知道,这两个忘年交都和他有关,故事会以他为中心展开。

这里还想对‘我在’二字啰嗦几句。‘我在’可以看做是一个词语,也可以看做是一个句子,笔者把它——‘我在’进行一步步延伸来分析,先看看下面几句话:

问:谁在屋里?

答:我在!

这里的‘我在’就是一个简单句。我是主语,在是谓语;‘我’是代词作主语,‘在’是动词作谓语。

问:你在哪里?

答:我在学校!

这里的‘我在’和学校一起构成句子,比较完整的句子。‘学校’是名词作宾语。

问:谁在看书?

答:我在看书!

这里的‘我在’发生了变化,我是代词作主语;‘在’是副词作状语——表示正在进行——相当于英语中的现在进行时态;看是动词作谓语;书是名词作宾语。

著名女主持人杨澜有一部散文集《我问故我在》,这里的我在可以理解为:我在人世、我在工作、我在采访...

关于‘在我’一词,有时候为‘在我的’,说起来比较简单一点。一是不大可能成为句子,二是这个词单独使用比较少。

比如:在我学校...在我家里...在我单位...或在我的心里...在我的记忆里等等。

‘在’为动词,表示存在;‘我’是代词,锁定了存在的范围。在我是动宾词组作主语的定语。学校是主语,谓语省略了。

又比如:说不说由你,听不听在我!

‘在’为动词,表示在于、取决于;‘我’为代词,表示主体。这里应该是主语倒置的形式。与此雷同的词语还有‘在你’、‘在他’。必须指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是名词‘人’和‘天’作为主体的形式。

再谈谈‘任何’与‘任它’两个词语的例子。

网友回帖:在社会制度的框定之下,唯一剩下的就是人类纯粹的三情:友情、亲情、爱情,这是最温馨、生动、感人的,任何多少金钱、物质、财富都不能替代这三情。.
------------

我的回帖:所言极是!
    另外“任何多少金钱、物质、财富都不能替代这三情。.”一句中的‘何’字不可以要,可以改为‘任他’多少钱。全句不如改为:任他多少金钱或财富都不能够替代这‘三情’。

这里须要仔细谈谈‘任何’与‘任它’两个词的差异。

任何中的‘任’字,是一个连接词。主要用来连接分句,或用在疑问代词之前,表示无条件,相当于‘不管’、‘无论’的作用。

网友的这句话“任何多少金钱、物资、财富都不能替代三情。”存在以下几个毛病:

一是词不达意。他的本意是不管用多少钱、多少物资、多少财富,都不能够换回来亲情、友情和爱情。而字面的含义则是不同的钞票、不同的物资、不同的财富。

二是物质一词多余。物质一词含有金钱、生活资料的意味,此处不必重复。至于金钱和财富同时出现倒也说得过去。比如: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

三是顿号的使用不是很恰当。一般而言,三个并列的成分去修饰一个词语,不要使用两个顿号,因为这样朗读起来有点松散、不连贯。最好使用一个顿号与一个‘和’字。

比如:老张、老李和老王都是我的朋友。

      老张、老李、老王都是我的朋友。

网友们可以细细体味两者朗读时的差别。

四是‘三情’不是专用名词,最好加上引号。(本文中笔者全部使用单引号,主要是图打字时方便,避免得两只手同时操作而已。)

下面重点说说‘任它’一词。和‘任它’意义相同的还有‘任他’。相关的词语还有‘任你’、‘任我’。

比如:‘任他风浪起,稳坐钓鱼台’,或者‘任它风浪起,稳坐钓鱼台’。这两句话含义略有不同:前者是指小人兴风作浪,后者是指自然界风生水起;前者是与人斗,后者是与天斗。如果要把与人斗、与天斗两者都包括进去,此句话就要这样表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比如:任你千条妙计,我有一定之规。

此处‘任你’的含义是:不管你有。

又比如: 万里江山任我行。

此处‘任我’的含义是:随便我(到什么地方)或无论我(什么时候)都可以自由行走。(当然不包括军事禁区、自然保护禁区等等地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11: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咬文嚼字四十四——主谓谓语句



    在咬文嚼字十七中曾经讲到以下内容:

现代汉语有五级语法单位,他们是语素(词素)、词、短语(词组)、句子、句群(语段)。

语素是最小的语法单位;(语素就是上面所说的字。)

词是可以独立使用的最小的语法单位,根据其语法功能,共分两大类十小类:一类是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一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象声词)。

短语由两个以上的词组成,可以作为整体充当句子的成分。根据其语法功能,分为名词短语、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主谓短语、介宾短语等类别。

句子包括单句和复句,单句是结构较简单,只包含有一套句子成分的句子。复句根据其不同的结构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两大类。

主谓句按照谓语的结构,又分为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名词谓语句、主谓谓语句等四类;

非主谓句按照其构成成分,分为名词非主谓句、动词非主谓句、形容词非主谓句、叹词非主谓句等。

复句包括两个以上的失去独立性的单句(被称为分句),他们在结构上互不包含,分句间多用关联词语来关联,根据分句间的意义关系,可以分为并列复句、承接复句、假设复句、因果复句、条件复句、紧缩复句等。

句群是两个以上的句子组成,他们围绕一个明晰中心意思来展开,是最大的语法单位。每一级语法单位都是由比他小的语法单位组合而成,组合的手段有两种,一是语序,二是虚词。较小的语法单位构成较大的语法单位,不是线性构成,而是具有层次性的。两个以上较小的语法单位构成较大的语法单位,他们之间具有各种不同的结构关系,如并列关系、偏正关系、补充关系、支配关系等。

这里面有一个句式比较费解,比较拗口,就是所谓:主谓谓语句。



  主谓谓语句是由主谓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必须强调,主谓短语作谓语是汉语语法的显著特点。

  根据全句主语(大主语)和主谓短语里的主语(小主语)是施事还是受事,以及大主语和小主语之间的关系,主谓谓语句可以分为下列三种情况:

  1、大主语是受事,小主语是施事,全句的语义关系是:受事‖施事——动作。

  例如:

    那个剧本‖我看过五遍。

    这些零食,‖你带回去给孩子吃。

    衣服‖我昨天就洗好了。

    一分钱‖他也没要来。

    什么事情‖他都能干得出来。

  这种句子中的大主语可以说原来是谓语中的一个成分,由于结构和表达的需要,移到句首充当全句的主语。

   必须啰嗦几句:上面的几个句式多半发生在口语之中,有一个明确的听话对象,而且是为了强调动作的对象,所以把本该是谓语的部分前移到句首,作为‘大主语’。在书面语,这样表达,不免有一点本末倒置的感觉,笔者不妨把它们改写一下,其语态、语法关系都一些微妙的变化。

   比如:   ‘那个剧本‖我看                  过         五遍。’

  语法划分:  大主语  小主语(主谓短语) (助词,表示时态) 补语        

  可以改为:‘那个剧本||被我看过五遍。’此时添加了一个介词‘被’,这是一种被动语态的形式。

  还可以改为:‘我把那个剧本看过五遍。’‘我’字移至句首,成为主语。添加了一个介词‘把’字,此时‘那个剧本’成为看的宾语;五遍是补语,表示数量。这是一种主动语态的形式。



    2、大主语是施事,小主语是受事,全句的语义关系是:施事‖受事——动作。

  这种句子的小主语(主谓短语的主语)有时是周遍性主语,强调其所指具有周遍性意义,后面常有“都”、“也”与之呼应,含有夸张的意味。

  例如:

    老王‖哪儿都去过。

    他‖一个人也不认识。

    他‖什么事情都能干得出来。

    我‖一道题也不会做。

  小主语有时表示列举的事物,例如:

    向来邋遢的他‖头发也理了,衣服也换了。

    我‖窗户也擦了,垃圾也倒了。

 3、大主语和小主语既非受事也非施事,又分为下面几种情况:

  ①大主语和小主语之间有广义上的领属关系

  例如:

    我‖肚子疼。

    他‖心情舒畅。

    她‖嘴都气歪了。

    国庆节那天,‖天气特别好。

  ②大主语和谓语中的某一成分有复指关系

  例如:

     这孩子,‖我不喜欢他。(宾语“他”是大主语的复指成分,有再次强调的意味。)

     那个贩卖盗版软件的,‖他被工商局查处了。(小主语“他”是大主语的复指成分)

  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任指关系,主谓短语中的主语和宾语由同一个成分充当。

  例如:

      他俩‖谁也没看见谁。

  两个“谁”是任指用法,但它的指称范围受到大主语“他俩”的限制,只能指其中的任意一个。

  ③大主语前暗含“对、对于、关于”或“无论”等虚词

  大主语与主谓短语中的成分没有关系,只是提出一个话题,而整个主谓短语对这个话题加以说明。

  例如:

    这种问题‖你的经验还不够。

    电脑软件‖我是门外汉。

    什么事情‖他都抢在前头。

  ④小主语是述宾短语,与大主语存在施事和动作的关系。

  例如:

    这个人‖说话不留余地。

    小王‖待人有礼貌

    他‖办事太认真,又不善应酬。

  以上所举各例中主谓短语中的谓语都是谓词性词语,有的主谓谓语句的小谓语是体词性的,多见于口语里。

  例如:

    韭菜‖多少钱一斤?

    黄瓜‖一斤五毛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11: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咬文嚼字四十五——表语不当



    所谓‘表语不当’,就是说表语和主语配合不当。这种情况的出现,往往和我们生活中一些习惯语有关。这种习惯语虽然不符合语法规则,大家却能够理解和接受,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要彻底改过来却有些困难了。汉语,特别是口语,有时候还确实不能够较真,太较真则谁也不敢开口说话,大家都噤若寒蝉,那就会出现‘万马齐喑究可哀’的局面。

    在咬文嚼字二十二中,对汉语中的表语进行了介绍:

汉语中参照英语,也对表语进行了明确:‘是’字后面的成分我们管它叫表语。意思和‘是’相近的动词,如‘变成’和文言文的‘为’,后面的成分也是表语。不用‘是’字,直接用名词和形容词做谓语,也叫表语。
汉语的表语和西语的表语有很多相同点:比如都是用来说明主语的身份、性质、品性、特征和状态的;比如很多词或者短语都可以作为表语。不过汉语里没有系动词这个概念,两者的表现形式不能够完全雷同而已。
从上面的文字可以知道,只有‘甲’事物是‘乙’时,才可以用‘是’字。这样说好像是废话,其实在语言习惯中往往会忘掉这个原则。试举几例:
比如:今天这个会是谁的主席?
    这句话我们可以理解,但是‘会’不能当主席。倒过来说:今天谁是会议的主席?这样一改,就符合语法规则了。
    又比如:这个案子是张三的原告,李四的被告。
    此例和前面的一样,把‘是’字放在人物的前面,‘案子’成为主语,然而案子不可能是‘原告’,也不可能是‘被告’。
    还比如:这本书是谁的作者?就不如‘这本书的作者是谁?’顺当。
   ‘是’字在人物前面的情况,有时候也挑不出大毛病。
    比如:这种事是谁的错?是你的错?还是我的错!
    第一句话,我们可以理解为省略句,前面省略了‘发生’或‘干出’二字,这样就可以接受了。不考虑省略,有点像‘事是错’的语法结构,虽然事情有对错之分,但错不在事而在人,所谓事在人为也。后面两句话,应该没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11: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咬文嚼字四十六——表语不当续



表语不当在上篇中举了几个例子,此篇接着说。

下面的一些例句,似是而非,仔细分析都有语法或者逻辑错误,在我们行文时必须避免这样的病句出现。

(1)因为我们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国家。

这样的句子经常出现,多少有点似曾相识。作者是为了引出后面的某一段话,才这样写的,其实是不合乎语法规则的。按照语法来分析则成为:‘我们是国家’了。这样一来,也不合逻辑了。比较规范的说法为:

我们的国家是工人阶级领导的。

(2)懂得农民与工人是同样可怜的命运。

此句改为‘农民与工人的命运是同样悲惨的。’用‘可怜’来形容命运不如用‘悲惨’好。我们可以说‘可怜的人’、‘可怜的小动物’,这都是站在旁观者的立场,发出的同情之声。

(3)可是事实上,问题从这里才仅仅是个开始。

此句不如说:‘这仅仅是问题的开始。’这样说简单明了。

(4)我觉得这个答复,和对这些问题的调查处理,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此句中,把‘是’动词改为‘表现出’,就没有什么不妥了。

除此以外,有时候表语和主语配合不当,能够产生跟本意不同甚至相反的意义。

比如:但是在这一次谈判中亲身体会到,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的造谣完全不是事实。

此句让人以为‘造谣不是事实’,与本意相反。不如改为: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的话都是谣言,完全不是事实。这样就简单明了,斩钉截铁。

又比如:他这个工作的本身‘就是给’我们很大的激励和信心。

此句有点拗口,意思也不准确,把‘就是给’改为‘就给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11: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咬文嚼字四十七——表语不当三



本篇主要谈谈‘是’和‘的’。

在谈谈表语一文中,谈及‘是’和‘的’配合起来,用在谓语为形容词的句子里,如‘那是危险的’;同样也可以用在谓语是动词的句子里,如‘你是知道的’;‘我是不去的’。一般而言,用‘是...的’的句子,比不用‘的’的句子,语气重些、肯定意味强些。所以,要不要用必须斟酌一下。

有时候,也会出现有‘是’无‘的’或者有‘的’无‘是’的例子。

如‘我是不去’,这样语气比合用更加重一些,有点斩钉截铁的意味。

如‘你知道的’,这样语气又比合用时稍微轻些,有点轻描淡写的意味。

下面的一些例子中,‘是’和‘的’的使用则需要仔细分析了。

(14)这一带是有许多辽代城址和贵族的坟墓。

此句中如果强调‘许多’,则在句尾要加上一个‘的’字,同时去掉‘贵族’后面的‘的’字,读起来就比较上口了。如果不强调许多,则可以去掉‘是’字,句子也很通顺。改动后如下:

这一带是有许多辽代城址和贵族坟墓的。

这一带有许多辽代城址和贵族的坟墓。(贵族的后面的‘的’字,可要可不要。)

(15)四国外长会议预备会议,是决定四国外长会议将要讨论的范围。

此句是要说明须要完成的任务,仅仅用‘是’还不行,还必须有‘的’字。另外‘讨论的范围’意思也不够准确,应该是‘讨论事项的范围’,此句改为:

四国外长会议预备会议,是决定四国外长将要讨论事项的范围的。

(16)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有密切关系的。

此句中‘与’字前面应该‘是’字,以加重语气,同时读起来也顺口。

(17)个别思想负担较重或脆弱的团员及青工,个别帮组与教育极不够的。

此句要就在‘极不够’前面加‘是’字,要就去掉‘极不够’后面的‘的’字。谓语是形容词时,要不要‘是...的’,语气轻重相差无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11: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咬文嚼字四十八——同义词一



有人说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词是不大会有的。其实也不尽然,人们常说‘衣有同样,人有相像’,所以同义词又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等义词,一是近义词。一般而言,反义词由于含义截然相反,在行文时不太会用错,而同义词,特别是近义词,在遣词造句时如果把握、如果挑选到最适切、最恰当的词语确实是颇费心力的事情。所以我们必须下气力对同义词进行辨析,搞懂其内涵的细微的差异。



等义词:意义完全相同,在运用时一般可以相互替代的词。又可以称为:完全同义词。

如:‘星期日’和‘礼拜天’;‘讲演’和‘演讲’;‘玉米’、‘苞米’和‘玉蜀黍。这类词数量不多,主要是一些器物、食物之类的词语,由于时代的不同、地域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称谓。比如玉米,在不同的对方就有不同的称谓,除了上面的三个名字以为,还有老玉米、玉茭、玉麦、包谷、棒子、珍珠米等等名称。



近义词:意义相近而有某些细微差别,在运用时不可互相替代的词。又可以称为:不完全同义词。

如:‘希望’和‘期望’;‘奋斗’和‘斗争’;‘企图’、‘妄图’和‘意图’等等。这类词在含义是有共同一致的地方,而在意义上、色彩上、或用法上又有细微的差别。

近义词的数量很多,是现代汉语词汇丰富的重要标志。(当然也是汉语难以掌握的难点之一!)在现代汉语中,对同一个事物可以用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近义词表示。有人统计,关于‘大’这个含义的词语有100个;关于‘死’的词语有203个。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地扩大认识,因此创造出大量与旧有词语所反映的客观对象的特征基本相同的新词;另外,人们还不断地吸收外来词、方言词,这样就形成了数量可观的同义词。同义词在恰如其分地表达人们的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避免用词的单调重复、增强语言修辞效果等方面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据说鲁迅先生讲过:避开熟字,忌用生字,就是一篇好文章。

窃以为,先生一方面道出了写文章的真谛,另一方面又给我们出了一道难题:那些字属于熟字、那些词属于熟词;那些字划为生字、那些词划为生词,却是颇费思量、颇须见识的事情。

相信网友们对先生所说的两点会有感同身受的体会。比如:我们阅读大家、名家的作品时,对其中的一些词语、典故、名人名言,有的似曾相识,有的未曾谋面;有的想用而不会用、有的想用却不敢用。没有深刻领会这些词语典故、名人名言则不敢用;众所周知的词语又不必用,用则俗不可耐。

熟字(词)与生字(词)的判断,一要多看文章,二要多读词典。三要比较、揣摩,细细体会。



最后说说不属于同义词的三种语言现象。

一是意义有关或近似,但是主要意义并不相同的一组词。

如:‘工作’和‘义务’;‘繁荣’和‘豪华’等等。

二是在逻辑上表示属概念和种概念关系的词语,如‘粮食’和‘大米’;或表示同一属概念下面的两个或者几个种概念,如‘大米’、‘小麦’和‘玉米’等等。

三是反映不同社会制度的词,如:‘邮递员’和‘邮差’;‘师爷’和‘秘书’等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11: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如:‘工作’和‘义务’;‘繁荣’和‘豪华’等等。

二是在逻辑上表示属概念和种概念关系的词语,如‘粮食’和‘大米’;或表示同一属概念下面的两个或者几个种概念,如‘大米’、‘小麦’和‘玉米’等等。

三是反映不同社会制度的词,如:‘邮递员’和‘邮差’;‘师爷’和‘秘书’等等。


.


回复|引用| 举报


回帖人:
.
晓月残阳| 只看此人| 不看此人| 2012/9/12 21:00:28    跟帖回复:
第 52 楼
.







          咬文嚼字四十九——三言两语谈医德



  笔者在《感言寄语之二十二——相者与医者》对“不为良相,即为良医”一词进行了诠释,全文如下:



为相者治国;

为医者治人。

为相者尊——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为医者贵—— 一人求医,十人逢迎。



相者强则邦国兴;

医者强则民众健。

相者无德可祸国殃民;

医者无德可谋财害命。



非博者不能为相;

非全者不能为相;

非谋者不能为相;

非勤者不能为相。



非德者不能为医;

非智者不能为医;

非慈者不能为医;

非能者不能为医!



治病救人乃医者之本分;

治国安邦乃相者之职能。

盼良医兮悬壶济世;

盼良相兮惩贪富民。



   本文想就医德二字谈谈一点浅见,先说说德字。

“德”,是一个会意字。甲骨文中‘德’字的字形符号一部分表示道路;一部分含有用眼睛直视前望。两形会意,则表示目不斜视,双脚不偏离道路,直达目标。在西周金文中,在其字形之下又添加了一个心的象形,强调了不仅要按目光直视,走通行大路的准则去行,而且必须这样去想。这就是周人对“德”的发展,从而使“德”的字面中,含有正直、公开以及去行、去想四层意义。

大型工具书《辞源》和《辞海》中对‘德’字有基本相同的注释,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指道德、品德。《易.乾.文言》:“君子进德修业。”进德修业的目的就是要德才兼备,品学兼优。

二是指恩德、好处。《国策.魏策四》:“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此处说‘我对别人有恩惠、恩德,却不应老放在心上’。耿耿于怀,老是放在心上,那样想就不是德的本意、本质。

三是指感德。《左转.成公三年》:“然则德我乎?”此句话的意思为:试问(某某)对我感恩戴德了吗?

四是指事物的属性、品性。章炳麟《国故论衡.语言缘起说》:“实、德、业三,各不相离。”。“实”、“德”、“业”大致分别相当于通常所说的“实体”、“品性”、“行为”,指概念类别的三个义类。

五是指中国哲学范畴。指具体事物从‘道’所得的特殊规律或特殊性质。《管子.心术上》:“德者道之舍。”后人解释为“德者,得也。常得而无丧,利而无害,故以德为名焉。”

窃以为大致可以这样来理解。优秀的品德是‘道’的根基,所以人们常常把‘道’和‘德’连在一起说,称之为道德。在人类社会中,道德品质高尚者,往往是得多失少、利多害少;或者有得无失、有利无害。



再说说医字。

“醫”(简体为医)字,这个字不是甲骨文,最早在先秦的许多典籍中就已出现,如《礼记·曲礼》:“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周礼·天官》有“医师”章,注:“医师,众医之长。”疏:“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

汉代许慎第一次将该字收进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中。在《康熙字典》中还引《集韵》的资料,记载了“醫”字的异体字“毉”。
  至于“醫”或“毉”,究竟起源于何时,确切的时间至今无从考证。
  二千多年来,许多文字学家和医学家,对“医”字进行了大量的探讨与研究,可惜至今没有得出一个满意的结论,见仁见智,各持高见,难以一致,亦属正常,此文仅举一例。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醫,治病工也。”然后将“醫”字分为“殹”与“酉”二个部分,分别进行分析:
   对“殹”,许认为:“殹”是“恶姿也”,即是人在患病时的一种姿态。许又引前赵时代王育的另一说法:“殹,病声”,即人患病时发出的呻吟。那么,“殹”究竟是“恶姿”,还是“病声”,许慎两执其说,并无定论,这是显而易见的。
  对“酉”,许认为:“医之性然,得酒而使,故以酉。”是说医疗工作的性质决定了要这样,医生多爱用酒。而许氏同时引用前赵时代王育的解释:“酒所以治病也。”二者观点是一致的。
  综上所述,许氏认为“醫”字的含义是人患了病,或是病态而卧,或是痛苦呻吟,医生用酒来治疗。当然,这仅仅是就字形的含义进行诠释。其实古人治病方法很多:有针灸炙烤、有刮痧拔火罐,还有药石治疗等等。



综上所述,所谓医德无非包括四项:德、智、慈、能。

非德者不能为医:医生必须是品德高尚,诚如白求恩那样,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失掉了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非智者不能为医:人吃五谷六米,各种疑难病症在所难免;世事纷繁,战争或灾害时有发生,各种急症、险症的病人层出不穷。作为医生必须智力超群,能够沉着应对复杂的病情或复杂的局面。比如非典时期的钟南山教授。

非慈者不能为医:悬壶济世,治病救人乃医生的天职、乃医生的本分。古往今来谁见到过行医者成为大富翁的实例。比如李时珍一生穷困潦倒即为一例。

非能者不能为医:能者多劳、能者多累、能者多忧。已故的著名妇产科专家林巧稚,一辈子未婚,心忧天下母子,在她手里接生的孩子何止千万。她一次又一次把生命垂危的母子从死亡线上拯救过来。为了解决不孕不育、计划生育,她和她的研究小组研制出适合中国人的,疗效卓著的各种药物,为我国的人口优化、人口健康做出了毕生的贡献。在厦门鼓浪屿修有‘林巧稚纪念馆’,每天去参观的人总是络绎不绝。林巧稚堪称中国医生的典范和楷模。



古代有医圣张仲景、药圣李时珍,人们都把他们看做圣人转世,心怀无比崇敬之情;现代人把医护人员称之曰‘白衣天使’,由此可见老百姓对他们的敬爱之意。当然,在拜金主义盛行的今天,如果你要发财,请不要去当医生;你没有高尚的品德,也不要去当医生;你没有菩萨心肠,更不要去当医生。如果你一定要去,那就可能是去谋财害命、可能是去祸国殃民。那你就是成心要败坏医护人员的名声、成心要毁损他们的形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11: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咬文嚼字五十——虚字与‘把’



  在《咬文嚼字之十四——虚虚实实》说到:“前面的文章中言及古汉语中没有系统的语法,但是古人也能够写出彪炳千古的锦绣文章。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古人弄清楚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字特性——就是实字(实词)和虚字(虚词)。人们把词语按照词性分为八大类: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副词、连接词、语气词、象声词。也有的人把词语分为十二类:属于实词的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属于虚词的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象声词)。当然,这只是一种基本的划分,还有一些时候,会出现所谓动名词、副动词等等称谓。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字的词性也不是一成不变,在不同的组合、不同的场合中会出现变性。

我们国家的字典、词典中往往不去注明每个字词的词性,这是一个很大的缺憾!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国陆续出版了《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填补了这一空白,可喜可贺。这样,我们在分析文句时就可以参照词性进行分析,与此同时还可以借鉴西方语法中的有关句式的结构进行比照,这样就会便当许多。

有人把名词以外的词语都叫虚字,未免失之过宽;有人把只把语气词作为虚字有失之过窄。前者的理由是,只有名词具有实实在在的人和物,看得见,摸得着,这样说也许有些道理,却不利于语法分析。后者的理由是语气词不是句子的实在成分,古人习惯于‘之乎者也亦焉兮’等等语气词,现代人在行文中少用或者不用也行。其实,语气词也是必须有、必须用的,人是感情动物,抒发情感最适宜的就是语气词。”

上文中没有涉及虚字的界定,今天就来具体谈谈。

虚字,也叫虚词,虚词与实词对应,它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就语法功能而言,不作句子成分(副词、拟声词例外),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是组成实词的重要语法手段之一。

二是不能单独成句,也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叹词、拟声词和少数副词例外)。

三是数量有限,可以列举穷尽,但使用频率比实词高。

四是某些虚词要配套使用,而且搭配要求固定。

上面把词语分为十二类,实词和虚词各占六类,应该是按照这个原则来划分的,因此也是比较科学的。

这里还要说说‘虚词素’这一概念。虚词素、虚语素和词缀是一个概念,指加在词根上表示附加意义的词素。词缀又分为前缀和后缀,比如‘阿毛’中的‘阿’、‘可爱’中的‘可’,都是前缀;‘记者’中的‘者’、‘愕然’中的‘然’,都是后缀。有关词根、词缀此处不赘述,可以肯定地说,这些概念都吸收了英语等西语语法的内容,然后按照中国特色加以本土化。

有网友提出下面的一个句子,要求笔者进行分析,所以有关‘把’字的文章,就从这句话开始。

例句:‘可惜他把聪明用错了地方。’为了能够说清楚,我们必须逐字逐词进行分析。

首先这句话是一个‘可’字开头的感叹句,尽管没有使用感叹号!先说说‘可’字。

‘可’字是一个很有用的汉字,可以作为实词用,也可以作为虚词用。可以作为动词表示:

准许——比如许可;可以——比如不可忽视;值得——可爱。也可以作为副词表示不同的句型,大致有如下几种。

一是用于反问句,加强反问语气:人读走光了,可上哪儿找去呢?

二是表示推测、询问语气:你近来可好?

三是用于一般陈述句,表示强调:别问我,我可不知道!

四是用于感叹句,加强语气:这担子可不轻啊!可把他累坏了!你可开口了!

五是用于祈使句,强调必须如何,有时候也有劝导的意味:你可要给家里写信啊!路上可得小心!

此外,‘可’字还可以作为连接词用,用以连接分句,相当于‘可是’:话虽不多,可分量很重。也可以作为副词——主要是在文言中,放在数词前表示约计,相当于‘大约’:长可八尺;年可二十。‘可’作为名词则仅仅用于姓氏。

比照我们的例句,可以知道大致属于感叹句那一类。与‘可不’、‘可把’的句子不尽相同。

其次说说‘惜’字。这是个动词,有三层意思。

一是表示同情、惋惜:痛惜、可惜、悼惜;二是表示爱护、十分疼爱:珍惜、怜惜;三是表示不忍舍弃:不惜血本、在所不惜、惜力、吝惜。

词语‘可惜’中的可是前缀,‘惜’是中心词,可惜在句子中应该是做状语用,本例是状语前置的模式,这样说可能不大好理解,如果笔者把例句改头换面也许比较好接受。

‘他可惜把聪明用错了地方’与‘可惜他把聪明用错了地方’,两句话含义是一样的,仅仅在语气上略有差别而已。这样理解则‘他’是主语。

如果把‘可惜他’,理解为‘可惜的是他’,表示一种更加强烈的感叹、惋惜的意味,则可以认为三个字一起作主语,他变为‘是动词’的表语。假如从上下文可以知道聪明的主体是谁,则句子中可以省略‘他’字。此例句可以改成为:可惜把聪明用错了地方。

再说说‘把’字,以及把字组成的句子。

把字是一个十分有用的汉字,词性活,使用广泛,值得我们仔细研究;用把字组成的句子——‘把字句’也常常会出现错误,更是要仔细推敲。

‘把’字有关词性及用法罗列如下:

一是动词——握住。比如手把手、把握、把捉。

二是名词——指车把手。比如双手撒把。

三是动词——控制、独占。比如把持、把着不放。

四是动词——守卫、看守。比如把门、把关、把守。

五是动词(方言)——紧挨、靠近。比如把着胡同口有个饭铺、把墙角站着。

六是动词——固定住使不开裂。比如椅子快散了,用角铁把住。

七是名词——一只手可以握住的或扎成小捆的东西。比如火把、草把儿。

八是量词——一把米;两把萝卜;一把菜刀;擦把脸;一把屎一把尿;加把劲、一大把年纪。此处要注意的是六个例子中,‘把’字的内涵各不相同,囿于篇幅笔者不一一细谈。

九是介词,有如下几种情况:

1)表示处置,宾语通常是后面及物动词的受事者(动作的对象)。

比如把饭吃了,这句话拆开分析也很有趣味。

把   饭                            吃           了

介词 名词(宾语前置)饭是受事者   及物动词  助动词(表示状态)补语

句子中主语缺失,此类句子在口语中比较常见,又比如‘把房间收拾了一下。’

2)表示致使,后面的动词通常带有表示结果的补语。

比如把他急坏了;把鞋都走破了。

3)表示发生了不如意的事情,宾语是后面动词的施事者(动作的主体)。

比如正需要人照顾,偏偏把老伴儿死了。

十是动词——表示从后面托起婴儿的两腿。比如把屎把尿。

十一是名词——旧时指结拜为异性兄弟。比如把兄弟、把兄。

以上第九种用法就涉及到‘把字句’,简而言之,把字句有以下几个特点:

1)‘把’字的作用是宾语提前,底下的主要动词必须是及物动词,并且能够管住那个宾语。

2)主要动词不能另有宾语。(双宾语和其他特种宾语除外,如‘把这件事告诉他’;‘把大门上了闩’;‘把他免了职’。)

3)更不能够单用‘把’字,没有别的动词跟它联系。

先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把信寄出去。

分析:第一信是可以寄的;第二寄出去的只有信,没有别的宾语;第三‘寄’和‘把’有联系,符合上面的三条。所以是标准的‘把字句’。

再来看看网友的句子:可惜他把聪明用错了地方。

分析:第一‘用’是及物动词,聪明可以作为它的宾语。第二没有其它的宾语。第三‘把’和‘用’有联系,所以这句话也是符合语法标准的。最后的‘地方’二字,应该是补语——谓语的补充成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天地中社区 ( 赣ICP备15001126号 )

GMT+8, 2024-12-23 01:55 , Processed in 0.01770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