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中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564|回复: 1

简繁之争的十个问题(ZT)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3-21 11:34: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盖一民族之进化,并能有文字,良非易事,而其文字之势力,能旁及邻族吞减,而入侵之族,不特不能同化中华民族,反为中国所同化,则文字之功为伟矣。虽今日新学之士,问有创废中国文字之讲,而以作者观之,则中国文字决不当废也。」又说:「抑自人类有史以来,能记五千年之事,翔实无间断者,亦唯中国文字之独有。」
   ——国父孙中山
  
  第一个问题:简体字是怎么来的?

  
  根据通常的,“堂而皇之”的说法,五十年代中共建政初期决定对中国的文字(繁体字)进行简化,主要原因是当时的繁体字太难写等等。
    
  现在,根据当时汉字简体化主要当事人之一的陈伯达的有关回忆,汉字的简体化是有一定的时代背景的。如下:
    
  五十年代(建政初期),“当时在文化问题上,有一个较突出的问题。有些同志主张将汉字拼音化,取消汉字,吴玉章(人民大学首任校长 - 注)同志就坚持这种观点。毛主席和斯大林会谈时,斯大林也说到这个问题,说:‘你们的汉字太难学了,所以文盲多,还是应该改成拼音文字。’毛主席面对国内外的这种主张,有些犹豫,也曾讲过要走世界各国的拼音化道路的话。我对毛主席说:‘不能搞完全拼音化,那样中国的文化就断了、为了方便普及文化,可以实行简体字,中国历史上就有过一些简体字。’毛主席考虑后,表示同意我的意见,决定成立一个文字改革委员会。当时对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问题,例如历史分期问题等等,文化界也有一些争论,所以同时决定成立一个中国历史问题研究委员会。”
    
  根据陈的回忆,毛泽东当时有意让陈兼任历史同文字两个委员会的工作,陈推荐由胡乔木管文字改革委员会,毛同意。
    
  若上述回忆内容属实,则似乎当时对汉字进行简化的决策,有些草率。
  
  第二个问题:繁体字会影响文化的普及吗?
  
  有人一提繁体字就认为很“繁”,不好写,不好记,影响文化的普及,造成文盲率。事实是这样的吗?
  
  首先,文盲率跟文字是没有必然联系的。现在中国的文盲率依然很高,我们是不是连汉字也不要用了呢?文盲率是跟教育的投入有直接关系的,跟文字的简繁有什么关系?建国初期毛主席大力投入教育,所以大大降低了文盲率,我相信就算当时用繁体,文盲率仍然可以大大降低。
  
  事实上,台湾、香港似乎并没有因为一直使用传统文字(繁体字),而影响文化的普及。而日本使用的日语也有大量的汉字(繁体字),但谁也不会否认日本是当今世界最发达,文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尽管简体字扫了长达半个世纪的盲,但中国大陆的文盲比例,却仍远高于繁体字的港澳台,这个有力的“实验证据”,令“简化字扫盲论”成为一纸笑话。
  
  由此可以结论,
  1、繁体字影响文化的普及 --- 错误的结论
  2、为了普及文化,必需简化汉字 ---- 错误的根据
  
  第三个问题:繁体字“繁”,不好认吗?
  
  众所周知,汉字具有字形优美,形声,会意,象征等特点。学习的时候往往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现在的简化字改得不伦不类,反而不利于小学生学习。举例:时-時 灯-燈 顾-顧 价-價 让-讓 国-國 际-際 鸡-雞 汉-漢 栖-棲 标-標。。。。 看看繁体字表音多么的准,而简化字扭曲读音,甚至根本不表音,小学生负担反而更重,如果学繁体,反而认得了半边就会了,而且读得准。
  
  比如我们在讲篮球、蓝色、兰花的异同时,到了兰花就无法讲下去了,因为兰花蘭被简化成没有草字头,它的字义和形声特征看不出来了。
  
  简化字虽然减少了一些笔画,可以方便文化程度低的人,但却牺牲了汉字系统的机理。汉字是一个非常科学的字体系统,在学汉字的时候,如果能够照顾到这种机理,将汉字源流按照其造字的本义一一道来,学生学起来、记忆起来会比较快,对于汉字的历史文化也会理解得更加深刻。简体字则破坏了这种机理。
  
  第四个问题:汉字简化的过程中有哪些错误呢?
  
  一、失去了表音功能
  
  许多汉字原来是形声字,简化后失去了表音功能,而这正是汉字有别于其他文化的特点。如:
  
  際(际)價(价)標(标)僅(仅)歡(欢)
  
  隊(队)屬(属)劉(刘)燭(烛)敵(敌)
  
  
  二、无理简化,莫名其妙
  
  许多汉字的部首被毫无道理地用“又”字和叉代替,使优美的汉字变得不伦不类,莫名其妙。如:
  
  鳳(凤)風(风)漢(汉)僅(仅)難(难)
  
  權(权)歡(欢)聖(圣)對(对)樹(树)
  
  
  三、割裂了整个汉字体系
  
  许多汉字是自成体系的,常用字简化后割裂了与非常用字的联系,致使从小学简化字的人一辈子也记不住一些使用频率较低的字。如:会写
  “扑(撲)” 不会写 “璞”和“蹼”,会写
  “还(還)”和“环(環)”不会写
  “寰”和“鬟”。其他还有:
  
  仅(僅)谨瑾盘(盤)磐牺(犧)曦
  
  彻(徹)澈撤蜡(蠟)猎(獵)鬣
  
  歼(殲)纤(纖)谶伤(傷)殇(殤)觞(觴)
  
  声(聲)馨磬罄梦(夢)懵甍
  
  
  四、形体笔画比较丑陋
  
  许多汉字原来是非常方正美观的,简化以后字形变得极为难看。如:
  
  讠(言)钅(金)车(車)龙(龍)汉(漢)
  
  刘(劉)华(華)长(長)拣(揀)东(東)
  
  
  五、合并偏旁,字不达意
  
  像“貓(猫”)和“豬(猪)”简化以后都成了狗类了,实在是太滑稽了。
  
  
  六、同音字合并,字义混乱
  
  汉字本来是有精确分工的,非要人为地让一个字去承担本不该它应该具有的含义。如:
  
  后:前后皇后原本为前後皇后
  
  发:发现头发原本为發現頭髮
  
  面:面部面粉原本为面部麵粉
  
  板:木板老板原本为木板老闆
  
  
  七、毫无道理地将汉字进行切割,音形皆损
  
  如:掛(挂)蠍(蝎) 槨(椁) 櫬(榇)
  
  
  八、简化后出现表音错误
  
  如:鄰(邻)賓(宾)
  
  韵母本是in,但简化字是用韵母为ing的字作偏旁,容易让人读错。
  
  
  九、有些字笔画本不多,完全没必要简化
  
  如:減(减)涼(凉)於(于)時(时)國(国)
  
  
  十、使汉字的可识别性大大降低
  
  汉字简化以後,使原来差别很大的字变得非常相像,导致经常被人搞错。
  
  如:鳳(凤)和風(风)厲(厉)和歷(历)
  
  特别是“凤”和“风”,经常出现姓名中的“凤”和“风”,简体的两个字一旦稍微写潦草,就容易让人分辨不清。
  
  如今的简体字方案是从1956年1月份起,用仅两个月时间,完成的《汉字简化方案》、《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和《关于扫除文盲的决定》。其中拼音方案的目标,是推动扫盲识字运动,待时机成熟后再废汉字以代之,而简化字则是汉字被取代前的过渡形态。但这种简体字方案,正是急功近利年代的畸形产物。就在简体字方案出台后不久,经济大跃进便盛行于中国,跟文化冒进浪潮呼应,俨然一对亲密无间的孪生兄弟。
  
  现行简化字的出台更多源于政治,与前清的剃发易服相类,阻断了中华文化的传承,背离了语言文字的自然发展规律,对语言文字是破坏。其实质是对中华文化的破坏和扭曲。
  
  第五个问题:简体字割裂了中国文化吗?
  
  这是毫无疑问的。
  
  首先,伤害最大的是中国传统而古老的书法艺术。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著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 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
  
  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字,概括起来有三大类型,即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汉字则是典型的在表形文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 象形的造字方法即是把实物画出来。不过画图更趋於简单化、抽象化,成为突出实物特点的一种符号,代表一定的意义,有一定的读音…… 我们的汉字,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草,各种形体逐渐形成。在书写应用汉字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独一的、可以独立门类的书法艺术。
  
  在学习书法者眼中,简体字是难以登上宣纸的“残字”,由于缺乏文字结构学上的自然传承,它们很难说有什么骨架,怎么写怎么难看。
  
  这时候有人会说:简体字有一些字来自于书法的草书。恩,没错,有少数简体字来自于书法的草书。但草书只是书法的一种形式,是一种非实用的艺术形态。艺术跟实用是需要区分的。你见过古代典籍用草书印吗?日文的平假名也来自于汉字的草书,你是不是要使用平假名呢?
  
  其次,汉字简化将很多同音异形的汉字简化为一个字,这样在阅读简化版的古代典籍的时候造成相当的混乱。
  
  再次,汉字的形声,会意,象征等特点几乎消失殆尽。
  
  例如谷与穀本来都是繁体字,前者指山谷,后者指穀物,二者合并后简掉穀,谷可以代替穀,但穀绝对不能代替谷,现在一时兴回繁,把山谷也写成了山穀,笑死人。系与係也是如此,当我看到“文学大係”的标题,真的是哭笑不得!简体的钟代替了锺与鐘,但二者含义不同,锺是锺情,鐘是鐘錶(钟表),非要把钱钟书老的名字写繁体字,却又不知道锺与鐘的区分,能不闹笑话吗?繁体範范是两个字,后者是姓,前者才是模範、範式的範却又兼作姓氏,现在一回繁,姓范的都变成姓範的了,其实还真有姓範的,但也有范而不範的呀,真是乱了套了。
  
  还有下面的面跟麦麺的麺,现在完全混同了。再如愛字,没有了心的爱还能叫爱吗?简直乱七八糟。
  
  汉字由“繁体”到“简体”破坏了汉字原有的系统的逻辑体系,大部分的简化字都与汉字的传统背离,而简化字本身又没能建立起自身的体系。值得注意的是,简化字只占汉字比例的20%左右(这个数字是在中华书局2006年出的《现代汉语》教材上看到的),也就是说,所谓的“繁体字”——这个概念只相对于“简体”才存在——的传统仍然是现代汉字的传统。所以,简化字的推行并没能取得任何语言学意义上的突破,它并不比繁体字方便到哪去,反而使汉字变得有点儿四不象。曾经一度流传的“二简字”(那更是荒唐的一塌糊涂)最终不被国人接受也充分说明人为的强制性的任意践踏文字是愚蠢的行为。

  第六个问题:有的汉字太复杂,简化不好吗?
  
  部分中国文字确有过于繁复之弊,如“龜”字多达17划,不利于学习书写,需要作适度简化,而1956年的方案,也提供了部分简化成功的案例,如“礼”、“尘”、“从”、“众”和“垒”等字。但就整个方案而言,简化的数量和程度都已越出合理边界,以致传统汉字及其文化密码都遭受重创。
  
  真正经常使用的汉字也不过几千个,那些过于复杂的汉字是使用的很少的。但就是这几千个汉字,遭受了重创。
  
  以中国之“国”为例,繁体“國”字包含着明确的国土定义:将一个区域用围墙圈定起来,便是国家。其字形以会意兼形声方式构成,包含着最简洁明快的文化密码,简化为“国”之后,以围墙包裹一“玉”,空间体量发生急缩,可以解释为盒子,而跟民族国家之“国”失去语义关联。“中华”之“華”,是枝繁叶茂之象,要是简化成“花十”,仍有花繁树茂之意,符合传统的会意原则,但简化方案却将其弄成“化十”,丢失了会意的智慧与神韵,令原有语义荡然无存。“漢”字描述水泽草木丰茂之象,被“又”旁取代后,也变得毫无意义(“又”形滥用,正是简体字的一大弊病)。这种文字乱象,从国名开始,一直扩散到民族记忆的深处,成为引发文化衰败的符号种籽。
  
  汉字符码是古文化核心密码(代码)的奇妙结晶,简洁地描述自然场景、生活方式和事物逻辑,传递了古代文明的基本资讯,俨然是日常生活的生动镜像,例如“閒”字表达休息时开门赏月的诗化意境,而“愁”字则暗示农民在秋季为即将过冬而愁苦的心情。人们至今仍能从数千年前造字者的逻辑里,发现当下生活的相似面貌,由此产生跨越时空的愉悦。汉字就此维系了中国文明的自我延续性。
  
  汉字同时也是解码古文明的密匙。例如,“蜀”字里早已蕴藏“纵目族”的造型密码,但该密码直到三星堆青铜器出土才被确认。此外,正是借助汉字我们才获知,“堯”是大地(土)之神,而“秦”是集体事禾的农人,“越”是执钺奔行的战士,如此等等。汉字谱系,就是反观中国历史的最精确的橱窗。
  
  在古文明信息、东方感性逻辑及其本土精神结构的解构上,简体字无疑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它制造古代典籍的阅读障碍,并阻止了自然有效的文化传承。但另一方面,简体字也意外地暴露出某种社会预言的特异功能。“陸”的叠土形被改为“击”而成“陆”,恰好象征着多年来人们互相攻击的阶级斗争怪象;“愛”字惨遭剜“心”之痛,成了社会日益“爱而无心”的深刻谶语。这种状况在消费时代并未获得改善,反而变本加厉起来。简体汉字犹如精密的寓言,预见了社会道德状态的剧变。
  
  第七个问题:民国时也有简化汉字
  
  百年以来,汉字始终面对着被消灭的危机。陆费逵、钱玄同首倡“拉丁化”,瞿秋白怒斥“汉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龌龊最恶劣最混蛋的中世纪的茅坑”,还有人高调痛批“汉字是愚民政策的利器”和“劳苦大众身上的结核”。绝大多数苏联乃至西方汉学家,都视汉字为落后的象形文字。本土激进知识分子的“汉字拉丁化”倡议,获得了来自全世界的响应。
  
  新文化运动为中国引入了自由民主的思想,但一件事物有利必有弊,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破坏也是巨大的。提倡新文化运动的学者们大都从海外留学归来,并不熟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为全盘西化就是好的。事实上,那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到了晚年都去研究国学了(例如胡适)。
  
  民国时也提出汉字简化方案,不到几个月就被社会各界驳斥,最终没有推行。我认为这正是民主的力量。
  
  某人说过:民国是多和少的问题。新中国是有和无的问题。(这句话可能被和谐)
  
  在集权下各种错误政策的推行是不可避免的。例如:文革,大跃进,破四旧……汉字简化也是其中之一,至今贻害后人。
  
  对比大陆,在文革最疯狂的时候,台湾却实行了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如今的台湾,保留的传统文化比大陆多的多。
  
  第八个问题:回到繁体字是历史的倒退吗?我们是不是要学甲骨文?
  
  从甲骨文到繁体字,是在历史、文化的演化中慢慢发展出来的。繁体字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而从繁体字到简体字,却是少数人在行政命令的作用下推动的。两者间不具备可比性。
  
  至汉朝以来汉字的书写就定型了,用了两千多年,记录了中华文明的精华,唐诗宋词难道是甲骨文?甲骨文根本就不算汉字,只是汉字的前身。
    
  而且现在计算机的发展,对书写繁体字的要求已经不高。
  
  第九个问题:我们应该怎样拯救汉字?
  
  1、倡导繁简共存的原则,字典和公共空间的文字标识,应采用繁简双书加汉语拼音的形式,电脑输入法应当提供繁简字输入的自由转换功能;
  
  2、要求从小学生开始就“书简认繁”,大学中文、历史等相关专业学生则必须学会繁简两书;
  
  3、以审慎的态度重审简体字方案,对错误的简化进行局部修正和复原。惟其如此,繁体汉字才不至于沦为惨遭遗弃的“历史文化遗产”。
  
  第十个问题:对于韩国的汉字申遗问题应该怎么看待?
  
  去年10月“国际汉字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之后,韩国《朝鲜日报》刊载消息称,为预防东亚国家因使用不同形状的汉字产生沟通混乱,由韩国领头,中、日、韩三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学者制作5000-6000个以繁体字为基础的常用标准汉字。这一消息随即被与会的中方代表否认,提出“简体字”是中国的法定文字,不会轻易改变。中韩汉字“繁简之争”方兴未艾,又有网民热炒韩国学者提出的汉字“申遗”说。
  
  汉字“申遗”其实在韩国已经热了一年多,前年 10月10日的韩国《朝鲜日报》报道,韩国首尔大学历史教授朴正秀说,经过他十年研究和考证,认为是朝鲜民族最先发明了汉字,后来朝鲜人移居中原,把汉字带到了中国,才形成了现在的汉文化。他将建议韩国政府理直气壮地恢复汉字,并向联合国申请汉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一篇发表在一个汉语研究的英文网站(www.chinalanguage.com)上的文章能代表不少持这个意见的韩国人的想法。这篇文章称“东夷人是韩国人,是大汶口文化的创造者。被称为‘汉字’的文字有可能是高丽人发明的”。
  
  韩国开始恢复汉字使用,掠夺中国的传统,我们不保留,当然得不到别人的尊重。要是你家出了一个败家子,把你家的家产传统全部败光,邻居把你家流落的人和古董收下来,邻居会尊重你,还把你接到他家去,把捡你的东西还给你,做梦吧。
  
  而且,大陆实施简体字,割裂海外华人,港台同胞与大陆族群,所谓“书同文”,中国之所以能长期维持统一,很大程度上是语言文字的作用。而如今的简繁对立严重阻碍华人之间的交流,造成海外华人对于中国大陆的不认同和漠视。
  
  而东亚文明本来就可以说是汉字文化圈,中国将汉字传播到日本韩国,如今日本韩国使用的反而是正宗的汉字了,情何以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21 11:48: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简繁之争的十个问题(ZT)

 简体字引起混乱吗?
  
   ·方舟子·
  
   简化字在大陆通行了三十多年,并没有人觉得引起了阅读上的混乱,却总有不
  用简化字的人来替我们担心,说是把“以后”的“后”和“皇后”的“后”并成一
  字就会乱套,在我指出这是杞人忧天之后,还有人举例说明的确引起混乱,但是他
  举的这些例子,只要放到具体的句子中,就不会有歧义。脱离了句子,许多词组,
  不管是写成繁体字还是简体字,都可以有多重意思。
  
   “立皇后”,不论是现代文还是古文,这种说法都是指“册立皇后”,没有人
  会把它读成“站在皇帝的后面”,古文中极少用“皇”表示“皇帝”,一般用“上
  ”、“帝”,习惯的表达法应是“立于上后”、“立上之后”。
  
   “后生”,毫无疑问只能是“晚辈”的意思,在现代文和古文中都不会用这两
  个字表示“皇后所生”或“皇后生产”。
  
   “后爹”、“后娘”,也绝不会有“皇后的爹”、“皇后的娘”的意思,后一
  种意思的表达法是“后之父”、“后之母”。
  
   至于“面条”的“面”和“面孔”的“面”合并,也不会引起混乱,不赘述。
  
  
   简化字反对者挖空心思想出的例子是如此不济,所以我才敢说这纯属杞人忧天
  。如果有谁能想出一个繁体字和简体字能读出不同意思的合乎习惯用法的现代文句
  子来,我愿意收回我的话。
  
   用简体字写现代文是不会引起混乱的,写古文一般也不会混乱。“新语丝文库
  ”中的古文甚至古诗词都是以简体字为标准的,难道就跟繁体字版的读起来不一样
  ?

------------------------------------------------------------------------------------------------------------------------------------
 汉字简化常识
  
   ·方舟子·
  
   这网上每隔一段时间就有台胞、老外跳出来攻击简体字,“简体字是共产党的
  发明”啦、“共产党强迫大家使用简体字”啦、“简体字破坏中国文化啦”、“简
  体字破坏汉字结构”啦,他们这些贻笑大方的攻击洽洽暴露了他们对简化字、甚至
  是繁体字的无知。为帮助这些人了解汉字简化,参照有关资料,特编写这个常识。
  欢迎翻译成英文贴到英文组去。
  
  一、汉字简化简史
  
   简体字是汉字演变的逻辑结果。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
  楷书,其总趋势就是从繁到简。隶书是篆书的简化,草书、行书又是隶书的简化,
  而简体字正是楷书的简化。楷书在魏晋时开始出现,而简体字已见于南北朝(4-
  6世纪)的碑刻,到隋唐时代简化字逐渐增多,在民间相当普遍,被称为“俗体字
  ”。我们今天使用的许多简化字,在这时候就已经开始出现,例如“营”、“寿”
  、“尽”、“敌”、“继”、“烛”、“壮”、“齐”、“渊”、“娄”、“顾”
  、“献”、“变”、“灯”、“坟”、“驴”,等等。唐代颜元孙著《干禄字书》
  和王仁[日句]著《刊谬补缺切韵》,都收了极多的俗体字。宋代以后,随着印刷
  术的发明,简体字由碑刻和手写转到雕版印刷的书籍上,从而扩大了简体字的流行
  范围,数量大大增多。根据《宋元以来俗字谱》,宋元明清12种民间刻本中所用
  的简体字多达6240个,合为繁体字共1604个,平均每个繁体字有3.9个
  不同的简化字,与今天使用的简体字完全相同的有“实”、“宝”、“听”、“万
  ”、“礼”、“旧”、“与”、“庄”、“梦”、“虽”、“医”、“阳”、“凤
  ”、“声”、“义”、“乱”、“台”、“党”、“归”、“办”、“辞”、“断
  ”、“罗”、“会”、“怜”、“怀”等等共达330多个。
  
   1909年,陆费逵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论文《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
  体字》,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
  
   1922年,陆费逵又发表论文《整理汉字的意见》,建议采用已在民间流行
  的简体字,并把其他笔画多的字也简化。
  
   1922年,钱玄同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上提出《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
  ,得到陆基、黎锦熙、杨树达的联署。这是历史上有关简体字的第一个具体方案,
  主张把过去只在民间流行的简体字作为正体字应用于一切正规的书面语。它提出的
  八种简化汉字的方法,实际上也就是现行简体字的产生依据,影响深远。
  
   1928年,胡怀琛出版《简易字说》,收简体字300多个。
  
   1930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刘复、李家瑞合编的《宋元以来
  俗字表》,反映了一千年来简体字的发展情况。
  
   1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出版国语筹备委员会编订的《国音常用字汇
  》,收入不少简体字,并指出:“现在应该把它(简体字)推行,使书写处于约易
  。”
  
   1934年,中国图书馆服务社出版杜定友的《简字标准字表》,收简体字3
  53个。徐则敏在《论语半月刊》发表《550俗字表》。钱玄同在国语统一筹备
  委员会提出《搜集固有而较适用的简体字案》。
  
   1935年,钱玄同主持编成《简体字谱》草稿,收简体字2400多个。同
  年8月,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采用这份草稿的一部分,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收
  字324个,虽然在第二年的2月又通令收回,但毕竟是历史上由政府公布的第一
  个简体字表。也就是在这一年,上海文化界组织“手头字推行会”,发起推行“手
  头字(即简体字)”运动。
  
   1936年10月,容庚的《简体字典》出版,收字达4445,基本上本自
  草书。同年11月,陈光尧出版《常用简字表》,收字3150个,约一半本自草
  书,一半来自俗体字。
  
   1937年,北平研究所字体研究会发表《简体字表》第一表,收字1700
  个。
------------------------------------------------------------------------------------------------------------------------

   抗日战争爆发,简体字运动才被迫停顿,而主要在共产党统治区继续发展。共
  产党夺取政权后,立即着手继续推行简化汉字。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编制《常用简体字登记表》。
  
   1951年,在上表的基础上,根据“述而不作”的原则,拟出《第一批简体
  字表》,收字555个。
  
   1952年2月5日,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成立。
  
   1954年底,文改委在《第一批简体字表》的基础上,拟出《汉字简化方案
  〔草案〕》,收字798个,简化偏旁56个,并废除400个异体字。
  
   1955年2月2日,《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发表,把其中的261个字
  分3批在全国50多种报刊上试用。同年7月13日,国务院成立汉字简化方案审
  订委员会。同年10月,举行全国文字改革会议,讨论通过《汉字简化方案〔修正
  草案〕》,收字减少为515个,简化偏旁减少为54个。
  
   1956年1月28日,《汉字简化方案》经汉字简化方案审订委员会审订,
  由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31日在《人民日报》正式公布,在全国推
  行。以后这个方案根据使用情况而略有改变,1964年5月,文改委出版了《简
  化字总表》,共分三表:第一表是352个不作偏旁用的简化字,第二表是132
  个可作偏旁用的简化字和14个简化偏旁,第三表是经过偏旁类推而成的1754
  个简化字;共2238字(因“签”、“须”两字重见,实际为2236字),这
  就是今天中国大陆的用字标准。
  而在其他使用汉字的国家,同样也在简化汉字。
  
   新加坡:1969年公布第一批简体字502个,除了67字(称为“异体简
  化字”),均与中国公布的简化字相同。1974年,又公布《简体字总表》,收
  简体字2248个,包括了中国公布的所有简化字,以及10个中国尚未简化的,
  如“要”、“窗”。1976年5月,颁布《简体字总表》修订本,删除这10个
  简化字和异体简体字,从而与中国的《简化字总表》完全一致。
  
   马来西亚:1972年成立“马来西亚简化汉字委员会”,1981年出版《
  简化汉字总表》,与中国的《简化字总表》完全一致。
  
   泰国:本来规定华文学校一律不准用简体字教学,在联合国以简体字为汉字标
  准后,宣布取消原来的限制,于1983年底同意所有的华文学校都可教学简体字
  ,发行简繁对照表手册,并在小学课本上附加简繁对照表。
  
   日本:日本使用汉字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在民间也长期流行一些简体字。1
  946年日本内阁公布《当用汉字表》,收字1850个,其中有131个是简体
  字,与中国简体字相同的有53个,差不多相同的有9个。
  
   南朝鲜:1983年《朝鲜日报》公布第一批简体字90个,在《朝鲜日报》
  上使用,与中国相同的有29个,差不多相同的有4个。
  
  二、汉字简化的原则和方法:
  
   汉字简化的原则是:“述而不作”、“约定俗成,稳步前进”,也就是说尽量
  采用已经在民间长期流行的简体字,只作收集整理和必要的修改,不擅自造字。那
  种“简体字是共产党发明的”、“简体字是郭沫若等人造出来的”的笑谈,不过是
  国民党的宣传。
  
   汉字简化的方法是以钱玄同在1922年提出的方法为基础的,共有七种:
  
   1、采用比画简单的古字。如“从”、“众”、“礼”、“无”、“尘”、“
  云”等等,这些字都见于《说文解字》,比繁体字更符合“六书”,有的繁体字反
  而是写错了的(参见方舟子《字源和汉字简化》一文)。
  
   2、草书楷化。如“专”、“东”、“汤”、“乐”、“当”、“买”、“农
  ”、“孙”、“为”等。
  
   3、用简单的符号代替复杂的偏旁。如“鸡”、“观”、“戏”、“邓”、“
  难”、“欢”、“区”、“岁”、“罗”、“刘”、“齐”等。
  
   4、仅保留原字的有特征的部份。如“声”、“习”、“县”、“医”、“务
  ”、“广”、“条”、“凿”等。
  
   5、原来的形声字改换简单的声旁。如“辽”、“迁”、“邮”、“阶”、“
  运”、“远”、“扰”、“犹”、“惊”、“护”等。
  
   6、保留原字轮廓。比如“龟”、“虑”、“爱”等。
  
   7、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同音字合并为简单的那个字。比如“里程”的“
  里”和“里面”的“里”合并,“面孔”的“面”和“面条”的“面”合并,“皇
  后”的“后”和“以后”的“后”合并,“忧郁”的“郁”和“郁郁葱葱”的“郁
  ”合并。这些合并在现代文中不会引起词义的混乱,简化字的使用者从未感到不便
  ,反而是些从未用过简化字的人在那里想当然地杞人忧天。
  有几个常用字特别值得一提:“龟”字,繁体近二十笔,简直是一笔一画在画
  一只龟,难写(我至今不知其正确笔顺、笔画),难记(经常阅读繁体字书籍的尚
  且我认得写不得,何况小学生),简化后保留其轮廓,仅剩七笔。“忧郁”的“郁
  ”,繁体多达二十九笔!写法极其复杂,也很难记(据说有一次汉学会议上有人靠
  写出这个字赢得一片掌声),简化后以“葱郁”的“郁”代替,仅八笔。“吁”繁
  体字多达三十一笔,也极难记住写法,简化后改为“口”形“于”声的形声字,好
  记得很,且不过六笔。“衅”的繁体字二十六笔,写法也相当古怪,明白了其字源
  也未必能记得其写法,简化后仅十一笔。这些都是人人必须记得的常用字,想当初
  学繁体字的小学生光记这几个字就不知花了多少精力,而用简体字的人不费吹灰之
  力就把它们记住,难怪有人对简体字大为不满--他当初的心血简直是白费了。繁
  体字动则十几、二十几笔,而简体字平均七、八笔,不仅书写快速,对于计算机用
  字也极其方便。要把一大堆二十几笔的字一个个都塞进十六针的字型而又不相混淆
  恐怕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所以现在大家使用的免费字体,简体是漂亮的宋体,而繁
  体却什么体也不是,就象小孩描出来的。
  
   以后有兴趣再回答“共产党强迫大家使用简体字”、“简体字破坏中国文化”
  、“简体字丑陋”、“简体字破坏汉字结构”、“简体字使中国人变笨”、“简体
  字不能提高学字速度”等等这类极其可笑而居然有人煞有介事地提出的指责。
  
   大家算一算,那些攻击简化字的人共提出了多少可笑的理由?你真以为他们那
  么有历史使命感,要来保护连他们也不大了然的中华文化(比如那些宣扬“繁体字
  比简化字符合造字规则”的人,我敢说他们其实对字源一窍不通)?我看其实是一
  种“吃亏了”的心理在作怪,却拼命要给自己造出一些堂皇的理由。
-------------------------------------------------------------------------------------------------------------------------------

 汉字简化和字源
  
   ·方舟子·
  
   一、
  
   海外有人把简化汉字当成共产党的专利,未免太抬举了共产党。实际上,汉
  字简化运动在共产党当政之前就一直在不断发展,即使是国民党政府,当初也试
  图推行简化字,只是由于没有后来共产党政府的号召力而半途而废。至于后来国
  民党出于“凡共产党支持的我们就反对”的政治目的,来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反对、攻击、毁谤简体字,在台湾及海外遗毒至今,甚至于两年前《世界日报》
  还长篇登载《简化字就是红卫兵》这种贻笑大方的文章,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
  共产党对汉字简化的主要功绩,就是把以前主要存在于知识界和民间的汉字简化
  运动转化为国家政策,积极推行,并取得了完全的成功。
  
   目前大陆使用的简化字是1956年1月28日审订通过的,以后虽根据使
  用情况而略有改变,但一直使用到今天,成为中国大陆的用字标准。1977年
  ,曾公布《第二批汉字简化方案》,在报刊上试用很短的一段时间后宣布废除。
  至今台湾、海外一些攻击简化字的文章,所举的例子往往都是这个方案的,他们
  以为它还在大陆通行,其对简化字之无知,由此可见。最可笑的,莫过于香港导
  演李翰祥曾在《世界日报》上登文说,汉字简化后,他的名字就成了“李汗祥”
  ,不由让他汗涔涔下。“翰”何时又曾简化为“汗”来着?李导大概把某位大陆
  人写的错别字也当成简化字,白出了一身汗。建议简化字的反对者都先去学学简
  体字,再来发表高论。否则,支持简体字的人大体都懂繁体字,而反对的人却对
  简体字一窍不通,这架还怎么打?
  
   反对汉字简化的一个理由,是繁体字符合汉字造字规则,虽然难写,却要比
  简体字容易认。其实汉字演变到楷书,不管繁、简,都已是面目全非了,真想知
  道一个字的由来,至少也必须懂得小篆甚至甲骨文,而教儿童认字的小学教师,
  哪会有这样的功力?即使有水平高超的小学老师,能把某个字为何这么写讲得头
  头是道,又岂是小学生能领会得了的?用繁体字的各位平心静气地想想,自己当
  初认字时有多少字是通过了解字源才记下的?恐怕绝大部分字都是靠死记硬背记
  下的吧?既然都是死记硬背,当然是笔划较简单的简体字好记好认好写。
  
   有一些简体字,本来是古字,比繁体字更符合造字规则,我举两个例子。
  
   先说“众”字。简体的写法是三个人叠一块,这是“众”字的最原始的写法
  ,甲骨文就已经这么写了,就是《周语》所谓:“人三为众。”非常地好认好解
  释。可是繁体字的“众”字,有多少人知道它为什么那么写?原来它的下部,实
  际上也是三个“人”,只不过变了样了,不说还不容易看出来;而上部呢,根本
  就是写错了,本来的写法应该是一个横着的“目”,《说文》解释说:“目,众
  意。”我琢磨它的意思,大概这个“目”应该是“纲举目张”的“目”,也就是
  网孔。网孔密密麻麻的,确实是“众意”。既然“三人,众意”,“目”也是“
  众意”,未免重复累赘,去掉这个含义不明显而且写错的上半部,剩下原本的三
  人,不是很好吗?
  
   再来看“从”字。简体的写法是两个“人”字并在一起,这也是“从”的最
  古老写法,也见于甲骨文,取“两人相从”之意。繁体的“从”可就不太好解释
  了,它的右上角,是两个“人”,保留了“从”的最初写法,可是其他部分呢?
  我们对照小篆,才发现这个字也是写错了,它的双人旁和右下角应该合在一块,
  成为一个表示行走的偏旁,这大概是在小篆的时候才添上去的,楷书再把它割成
  两半,可就有点莫名其妙了。
  
   类似这样的简体字还不少,比如“尘”、“礼”、“云”、“电”、“胡”
  、“须”、“处”等等,不一一解释了。

  二、
  
   有反对汉字简化的台湾人声称简体字是郭沫若等人胡写出来的,比如“国”
  字。我们就来看看这个“国”字写法的演变。
  
   商金文上的“国”字写作“口戈”,左边的“口”四四方方表示土地,右边
  的“戈”是武器,也就是说,“国”字的意思是用武器保卫下的土地。甲骨文的
  写法颠倒过来,成“戈口”。到了周金文,在“口”下面加了一横,成为“或”
  字了。这一横是什么意思呢?许慎说是“以守一,一地也”,与“口”重复,不
  太可能,所以有的学者认为这一横表示住在土地上的人。后来在“或”的左边加
  了波状的一竖,表示“戈”的柄,到后来这一竖向两边扩展,成了“匚”,“或
  ”的最后被完全包围,成为繁体的“国”〔□或〕已是很晚的事了,大概是在李
  斯制造小篆的时候。
  
   但是这不等于说繁体的“国”是正宗,因为“国”字还有另外一条演变路线。
  非常早的时候,商金文的“口戈”写法,右边的“戈”就被省略,光用“□”代
  表“国”了,所以作废的第二批简化字把“国”写作“□”,也是古已有之。但
  “□”的写法毕竟不容易辨认,所以就往里面填,这就有了“□八土”“□王”
  “□玉”。如果我们到历史博物馆去,看到太平天国的旗帜,就会发现他们把“
  太平天国”的“国”写成“□王”,那可绝不是郭沫若之流伪造的文物。武则天
  造字,也在“国”字上作文章,先是“□武”,后来觉得有自己给困在里面的意
  思,不吉,改成“□八方”〔上八下方〕。
  
   “国”字可能是汉字中写法最多的一个字,据统计有四十一种之多,最奇怪
  的一种写法是三个“秦”垒一块,大概是汉初的一种写法,取“三秦”之意。
  
   简化的“国”字绝对不是郭沫若等人的胡诌,而是非常早就在民间通行了,
  是最通行的写法,而且还流传到了国外,日本、韩国也都这么写,难怪大陆会把
  它当成标准字。
  
   简化字从来不是某几个人的自创,文字改革委员会在确定简化字时,遵循一
  条总原则:“述而不作”,即只整理古来或民间的写法,不自创。

 再谈简化字
  
   ·方舟子·
  
   有个台胞去了趟大陆,看到有用繁体字写的招牌,便欣然叹道:“大陆人民正
  在抛弃简体字。”有位港胞接到中国新闻社新设的万维网,发现用的是繁体字,也
  赞叹主持人心胸好宽广。他们都不知道,在大陆,凡是与港澳台同胞有关的场合,
  为了让他们不至于成为文盲,使用繁体字是个沿用了十几、二十年的惯例,《人民
  日报》海外版不也发行了好几年的繁体版后来因为大陆留学生去提意见才改成简体
  的吗?这是跟“抛弃简体字”、“心胸好宽广”毫无关系的,倒可以说反映了简体
  字使用者的自信,该用繁体时就用繁体,不害怕被繁体取代。反观台湾,可曾有过
  这样的自信?可曾在与大陆同胞有关的场合用过简体字?从前我捡到的从金门漂过
  来的宣传品,也都是用繁体字写的呢。
  
   这也可以说明在大陆并不强迫使用简体字。华国锋当主席后曾经推行试用第二
  套简体字方案,也仅仅是试行,并非强行。这一套方案也是从民间收集来的,有许
  多字从前和现在都在民间流行,民意基础是有的,但试行了几个月后就收回了,原
  因无非是:一、第一套方案已在大陆通行二十年,大家已经习惯,再创新不容易;
  二、简得太厉害,的确会造成识别上的混乱,如一个方框写小了是“口”,写大了
  是“国”,印刷体还好,手写可就不容易分辨了,想把常用的几千个汉字全简化成
  六笔以下是不实际的。这套方案的失败反衬了第一套方案(即今天大陆的用字标准
  )的合理,它的被收回也证明了简化字的推行从来不是强制的。
   有台胞说,他不反对简化字,但是反对共产党“裁剪”简化字。我不知道他所
  谓的“裁剪”是什么意思。本来一个字可能有几种简化写法,共产党组织专家对它
  们进行归纳整理,确定一种写法为标准在全国通行,如果这就是“裁剪”的话,我
  支持这样的裁剪,因为为了便于阅读,文字必须有一个通用标准,几乎每个国家都
  有一个权威的机构在制定词法、句法的标准,在大陆这个机构就是“文字改革委员
  会”,它不仅简化汉字,而且废除异体字,从而使中国大陆有了用字标准。常用汉
  字不过五六千,但以前几乎每个字都有两种以上的写法(比如大家熟知的“回”有
  四种写法),有的写法差别极大,相当于要记几万字才算是真正掌握了常用汉字,
  徒然增加识字负担。我看台湾缺少的正是这样一个委员会。台胞说台湾民间也用简
  体字,但是没有一个权威机构制定简化标准,学校又不统一教,必然是各写各的,
  各行其是,那才叫混乱。有人说“让市场来决定一切”,需知市场并非万能的,在
  文字上更是如此,一个字有几种写法,有时很难使所有的人都逐渐采用同一种写法
  ,因此标准是不可能自然而然形成的,在约定俗成的基础上更需要有权威的整理。
  秦始皇实行“书同文”,统一了汉字字体,共产党简化汉字、消灭异体字,统一了
  汉字写法,这种“统一”都必须靠强有力的专制政权来完成,也都是造福后代子孙
  的功德无量的大事。
  
   还有的台胞说,现在电脑普及了,使用简体繁体对于电脑都一样了。且不说现
  在中文打字速度仍然赶不上手写,即使有一天赶上了,电脑也是不可能完全取代手
  写的。英文打字可谓迅速,美国的笔记型电脑也可谓普及,但我还没见过有谁是用
  电脑作笔记的。难道为了保存繁体字,就必须剥夺汉字的手写功能?
  
   还有的说,简体字破坏中华文化,因为古籍没法简化,用简体字就看不了古文
  了。这种论调,反映了某些繁体字使用者的无知的狂妄自大。古籍是可以转成简体
  字出版的,而且一般不会引起阅读上的困难。中国大陆用简体字出版了大量的古籍
  ,中学语文课本约有三分之一的篇幅是古文,也用简体字印刷,并没有因此就看不
  懂、没法教学了。更不必说为了保存古籍原貌,大陆还有一些中华书局、上海古籍
  出版社之类的出版社专门出版繁体字版古籍,而会简化字的人,几乎都无师自通看
  得懂繁体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天地中社区 ( 赣ICP备15001126号 )

GMT+8, 2024-12-27 23:15 , Processed in 0.01981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