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中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我行我素

[转帖]咬文嚼字一百篇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11:05:03 | 显示全部楼层
咬文嚼字三十一——合成词三



上篇谈到动词的附加语有前置和后置两种形式,有一些特殊的附加成分,跟动词的关系更加密切。有些已经成为动词的词尾,有些还可以分离,有些可以说是跟动词合成一个‘复合动词’,或至少组成一个‘动词群’。如果不去仔细分析的时候,我们不妨把这类结合体当做一个单位看待。这些成分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已经成为词尾的,就是‘着’(zhe)和‘了’(le)。

必须特别指出:着和了这两个字,在汉语里是非常有用的字。尤是‘着’这个字,是个多音、多义、多词性的汉字,笔者会专门写一篇文章来谈‘着’,也顺便谈谈‘了’字,此处不细谈。

第二类的性质介于词尾和复合动词的成分之间,但是能够分离,因此又近似副词。这一类比较多:

来、去、上、下、起、往、开、过、了(liao)、着(zhao)以及上来、下去、起来、过去这些复合形式。

第三类是一般的动词和形容词,但是它们和前面的动词结合得很紧,除了‘得’和‘不’以外几乎插不进别的字,因而使人觉得好像是一个词。比如:

‘赶走’、‘打倒’、‘放大’、‘收紧’、‘刷白’、‘熏黑’,这些原来都是单音词。如果动词和附加成分原来就是双音词,我们就会明显地意识到它们的分离性,不会有一个词的感觉。比如:

‘洗干净’、‘驱逐走’、‘说明白’、‘收束紧’。

第四类是‘能’、‘会’、‘敢’、‘肯’,这些都是地道动词,能够单独做谓语:我会;你能;他肯;你敢?但是,它们的宾语老是另一个动词,有人把它们称之为‘助动词’,这样就可以把其看成为一个结合体——是一个单位。比如:

我‘会游泳’;你‘能攀岩’;他‘肯帮忙’;你‘敢蹦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11:05:22 | 显示全部楼层
咬文嚼字三十二——合成词四



这一篇谈谈形容词的合成词——即形容词附加语。它们也有前后之分。在前面的如:

(20)形容词——‘真’好;‘怪’好看的。

(21)副词——‘很’好;‘还’好;‘也’好;‘不’好。

(22)动宾短语——‘比海水’深;‘离这里’不远。

在后面的,除‘极’和‘透’外,都用‘得’字连接。如:

(23)副词——好得‘很’;好‘极’了;坏‘透’了。

(24)动词或动宾短语——小得‘不得了’;小得‘分不出头和尾’。

(25)句子形式——小得‘肉眼看不见’。

形容词的附加语都是表示程度的,这有点类似于西语的形容词的级别:一般级、比较级、最高级。只不过汉语要通过其他字词来就行描述,而西语仅仅通过词尾的变化来实现。诚然,两者之间有不能够完全进行对比,由此可见汉语表达程度的复杂和细微。我们以(20)例来比较比较。

好!

真好!

绝好!

我们可以把它们看作是三个级别,好的含义一层层递进,应该没有什么疑问。

好看!

怪好看的!(此句类似于很好看,但又不完全相同。因为‘怪’字,含有新颖、奇特之意。)

特别好看的!

我们把它们看作是三个级别,似无不可,因为在内涵上确实有递进的意味。但是细细体味,又觉得不是很适切、很妥帖,由此可见汉语的微妙之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11:06:27 | 显示全部楼层
咬文嚼字三十三——合成词五

前面四篇谈到了合成词的组词和缀加式合成词——附加式合成词。其实合成词——复合词的构词方式一共有六种,分别罗列如下:

联合式合成词:荣辱、毁誉等等。联合式合成词也可以称为‘并列式合成词’。

偏正式合成词:难看、提高等等。这种合成词中的两个词根有主次之分。

动宾式合成词:埋头、生气等等。动宾式合成词也可以称为支配式合成词。

主谓式合成词:法定、自信等等。主谓式合成词也可以称为述说式合成词。

缀加式合成词:美化、可敬等等。缀加式合成词也可以称为附加式合成词。

重叠式合成词:爹爹、刚刚等等。重叠式合成词由两个相同的词根构成,这也许算是中国特色吧,外语中好像很少见。

必须强调:合成词应该和单纯词是对应的,所以有必要谈一谈单纯词这个概念。

单纯词: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

我们可以说,凡是单音节词都是单纯词:人、手、风、雨、走、笑、高、低等等。但是却不可以说多音节的词就不是单纯词,下面三类也属于单纯词。

一是联绵词。如:秋千、吩咐、妖娆、彷徨、蝴蝶、蝙蝠等等。笔者会专门写一篇介绍这类词语,这是后话。

二是迭音词。如:爹爹、爸爸、叔叔、娃娃、茫茫、悠悠、切切等等。

这里必须交代清楚:上面把‘爹爹’作为重叠式合成词,这里又把它作为迭音式单纯词,两者之间也没有矛盾?答曰:没有矛盾。前者是从‘词根’的角度进行分类,后者是从‘读音’的角度分类,似无不可。这样解释也许能够自圆其说了。

三是拟声词——象声词。如:叮当、哗啦、扑通、轰隆隆、哗啦啦、稀里哗啦等等。自然界的声响千奇百怪,用文字实在是无法确切的描述,所以只能够叫象声词,模拟而已、雷同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11:06:47 | 显示全部楼层
咬文嚼字三十四——合成词六



今天谈谈联合式合成词——并列式合成词。

这是一种比较常见、常用的合成词。它由两个涵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的词根并列构成的合成词。根据两个词根间意义关系的不同,可以有以下几种分类方式:

一是同义联合:法则、器械、考试、安置、丰茂、温柔等等。

从意义上说,两个词根是并列的、平等的,可以相互说明、注释。细细揣摩,可以体会出两点意味,一个是强调某种意义、扩大某种意义。比如‘法则’二字,从字面看包括‘法律’和‘规则’,这样就比单个法与则的涵义更全面、更宽泛。一个是在朗读时或用于书面语时,双音节比单音节更富有韵味、更有感染力。所以此类方式在联合式合成词中,是一种能产的——高产的构成方式。

二是反义联合:呼吸、旦夕、存亡、动静、纵横。得失等等。

这是一种‘相反相成’的构词方式,而且大多数是名词,其中有不少的词义比较抽象,不能够直接从词面看出来,理解和运用时,要避免望文生义。试举两例:

‘同呼吸,共命运’,这里的‘呼吸’并非实际意义上的呼吸,而是‘同甘共苦’的意思。

‘人有旦夕之祸福’,这里的‘旦夕’也不是指真实的早晚,而是‘或早或晚、随时随地’的意思。

三是对衬联合:眉目、笔墨、领袖、手腕、斤两、分寸等等。

这是由两个词根对衬构成的联合式合成词。但是,两个具有同类意义的词根在关系上略有不同:有的是同等的关系,有的是从属关系。前者如‘眉’和‘目’;‘手’和‘腕’;后者如‘斤’和‘两’;‘分’和‘寸’。

还有一条必须强调:虽然这类词结合起来后与原来的意义有关联,但其含义却更加抽象、更加概括,不可以仅仅从字面去解释。也举两个例子:

‘此事已经有些眉目’,这里的‘眉目’和人的眉毛、眼睛无关,而是说事情有了头绪、条理、起色等等含义。

‘此人颇有手腕’,这里的‘手腕’和人类的‘手’、‘腕’没有关系,只是强调某个人的手段、计谋、心机等等。

四是偏义联合:国家、兄弟、忘记、好歹、妻子、睡觉等等。

此类词语应该是颇具中国特色的,外国人一定搞不懂。从词根上看,一个的意义占了优势,另一个的意义则完全消失了。问题在于,有时候是前面的字消失,有时候又是后面的字消失,细细咀嚼上面的几个词语,不免哑然失笑:

好歹——本来是‘好’和‘坏’的含义,连在一起则前面‘好的’的含义消失了。

比如:他若有个好歹,我绝不饶恕你!

睡觉——本来是‘睡’和‘觉——醒’的含义,连在一起则‘觉醒’的含义消失了。

最奇妙的还是兄弟这个词语!它可以指哥哥和弟弟——兄弟二人、兄弟单位、兄弟国家;也可以专门指弟弟——兄弟我;还可以指内部——兄弟阋墙,此时说的是内讧、内乱、内部纷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11:07:03 | 显示全部楼层
咬文嚼字三十五——合成词七



偏正式合成词:以一个词根为中心,另一个词根修饰、限制或补充中心词根构成的合成词。所谓偏正,是指两个词根意义关系而言,中心词为正,另一个为偏。这类合成词又可以分为两种:

一是前偏后正式:点灯、红旗、高炉、前进、瓜分、雪白等等。

二是前正后偏式:扩大、认清、说服、书本、马匹、车辆等等。

这里必须强调第二种偏正式合成词中的‘书本、马匹、车辆’,此种合成词有一个特点,就是前面一个词根表示事物,后面的词根表示事物的数量单位——所谓量词。可数名词使用量词,应该是中国特色,在欧美等西方语言中,好像没有这一种词类。中国习惯叫:一本书、一匹马、一辆车...在他们那儿就是:一书、一马、一车...有些语法著作将前正后偏式合成词另立一类,称为‘补充式合成词’。

关于度量事物单位的量词,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在书写文章中往往不容易把握。有时候一个事物也可以使用不同的量词进行度量,这也许和中国地域辽阔,各地说法不尽相同有关。不仅仅度量词不同,有时候连事物本身的叫法也大相径庭。关于量词和度量词,笔者会专门写一篇文章介绍,此处不赘言。

下面谈谈主谓式合成词,主谓式合成词又叫述说式合成词。

主谓式合成词:由前一个表示被陈述事物的词根与后一个对前面的事物加以陈述的词根构成的合成词。这样一段文字,有一点像绕口令,让人难明就里,我们来看看实例,马上一目了然。

主谓式合成词举例:心疼、性急、年轻、胆怯、自信、民办等等。

看了这些例子,我们就心知肚明了。心疼,疼表示心的一种状态;性急,急表示性格的一个特征;年轻,轻表示年龄的大小。由此可见,在我们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要留意概念,了解它的含义,另一方面我们更要注重实际例子,这样才利于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11:07:24 | 显示全部楼层
咬文嚼字三十六——合成词八



先谈谈动宾式合成词。

动宾式合成词又叫‘支配式合成词’:由前一个表示动作或行为的词根,与后一个表示动作、行为支配对象的词根构成的合成词。这句话也有点拗口,但我们看看实例或许更容易理解。

如:司机、围腰、负疚、护短、害羞、吃紧等等。

这一类动宾式合成词,两个词根基本不能够分开,换言之,两个词根宛若不能分割的连体人。另外一类的动宾式合成词可合可分,合在一起时可以视为一个词;分开时可眼看作是一个动宾词组。

如:洗澡、跳舞、招手、鞠躬、挂号、碰壁、旷课等等。

以洗澡为例,可以说:我洗澡了;也可以说:我洗了一把澡。两种含义完全相同,语气上稍稍有点差异:前者比较干脆,后者比较缓和;前者比较简略,后者比较啰嗦。

再说说重迭式合成词。

重迭式合成词由两个相同的词根相迭构成的合成词。

如:家家、件件、说说、坐坐、蓝蓝、大大等等。

请网友们注意,从字面上看,重迭式合成词和前面谈及的单纯词中的迭音词雷同,但实际意义和作用则有所不同。哪里的‘爸爸、妈妈’没有附加意义,叫一声‘爸爸’或者叫一声‘爸’没有什么差异,而重迭式合成词却具有附加意义。

有的表示统领,如:家家——几乎包括所有的家庭。比如‘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有的表示短暂,如:说说——简单明了讲几句而已。比如‘你也说说。’

有的表示程度,如:蓝蓝——有湛蓝、深蓝的意味。比如‘蓝蓝的天上白云飘。’

必须强调:有时候单纯词中的迭音词和重迭式合成词,并不是那么容易区分,仅以‘悠悠’一词为例来看看。

悠字的本义是久、远;闲适、闲散,而悠悠一词有四个含义:

一是:长久、长远。如:悠悠长夜;悠悠山川。

二是:用在书面语中,表示众多。如:悠悠万事,唯此为大。

三是:形容从容不迫。如:悠悠自得;慢悠悠。

四是:用在书面语中,表示荒谬。如:悠悠之谈。

如果硬要区分这四个含义中,那是叠音词那是合成词,真是有点勉为其难。但是根据附加意义来区分,则第二和第四个书面语中的‘悠悠’应该属于合成词。除此以外,还有‘晃晃悠悠’——形容晃晃荡荡、‘悠悠荡荡’——形容摇摇晃晃、漂浮不定、‘悠悠忽忽——形容悠闲懒散、神志恍惚’,如果要分辨其中的叠音词与合成词,更让人束手无策。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钻牛角尖,非要说出子丑寅卯来。只要我们搞懂了这些词语的含义并能够触类旁通,学以致用,也就万事大吉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11:07:44 | 显示全部楼层
咬文嚼字三十七——合成词九



前面笔者已经把六种合成词介绍完毕,本文谈谈偏正式与主谓式合成词的辨别。先看几个例子:郊游与神游;火急与性急,这两组词外形都很相似,它们的构成也基本相同,前面一个成分是名语素,后一个成分是动语素或形容语素。但是两组中的第一个词‘郊游’、‘火急’是偏正式,而第二个词‘神游’、‘性急’却是主谓式。这种‘形同类异’的合成词,极易判断错误。我们可以采取下面两种方法来进行辨别。

一是语素析义法。这是根据前面的名语素所贡献的意义来辨别构成方式。一般而言,‘名-动’、‘名-形’型偏正式合成词,前面的名语素提供以下五种意义:

1.比喻,如:雀跃、云集;

2.处所,如:郊游、巷战;

3.方向,如:前进、北伐;

4.方式,如:眼看、函授;

5.工具,如:炮击、鞭打。

二是扩充变式法。

‘名-动’型偏正式合成词,前面的名语素可以扩充变作比况词组或介宾词组,如‘雀跃’,可以理解为‘象雀儿一样跃’;‘郊游’——‘在郊外游’;‘前进’——‘向前进’;‘眼看’——‘用眼看’;‘炮击’——‘用炮击’。

‘名-形’型偏正式合成词,前面的语素亦可以扩充变成比况词组,如‘火急’——象火一样。

必须强调,这两种办法不适合主谓式合成词,所以我们就可以将它们区分开。如‘性急’不能够说‘象性情一样急’(可以说成‘性子急’,但是这和‘性急’是一样的含义。);‘冬至’也不能够说‘在冬天到’(可以说成是‘冬天已至’,这和冬至别无二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11:08:06 | 显示全部楼层
咬文嚼字三十八——普渡与普度、普世

佛教宣传的其实是一种普渡价值理论,这和西方的普世价值有共通之处,但是普渡价值的境界大大高于普世价值。
普渡价值理论,简而言之普渡价值就是要普渡众生,或曰普度众生,两种说法略有差异。
普渡众生:指普遍引渡所有的人,使他们脱离苦海,登上彼岸。
两种说法,一字之差,孰是孰非?
普度众生认为大众营营扰扰,如溺海中,佛以慈悲为怀,施宏大法力,尽力超度他们。普度众生”的“度”就是“超度”的“度”,超度的本义是超越。普度众生是佛教和道教用来指使死者灵魂得以脱离苦难的一种仪式。引申指让活着的人也脱离苦海,认为大众生活在尘世,如溺海之中,佛家以慈悲为怀,施宏大法力,尽力救助他们,登上彼岸,脱离苦海。如《佛说无量寿经》:“普欲度脱一切众生。”因此,“普度众生”的“度”应该写作度脱的“度”。
但是,也有人从另一个角度理解,认为普度众生就是普遍引渡所有的人,使他们脱离苦海,登上彼岸,把“度”理解为“引渡”,于是,就写作“普渡众生”。那么,这两种写法哪种算对呢?考虑其来源,这两种写法只是理解的角度不同,就都算对了。不过,佛经里好像写成“普度众生”比较正规。
普渡价值是一种脱离世俗的大慈大悲、大善大爱。因为它的主体是菩萨神灵,而不是肉体凡胎,所以没有私心私欲;它对食色钱财没有占有的欲望、对权力地位没有争夺的欲望。
普世价值观认为,只有真正地认识到人类的根本属性,尊重人性的自然规律,然后采用理性思考的方式,建立起人和人、国家和国家相处的办法。普世价值不分畛域,超越宗教、国家、民族。任何一个自诩文明社会的人类,只要本于良知与理性皆认同之价值、理念。简言之,普世价值就是人类创造的、千百年来经过沉淀扬弃而升华的、全世界普遍适用的、造福于人类社会的最好的价值。普世价值大体指人权天赋,生来自由,民主权力一类的东西。它们的本质、意义和重要性应该是超越人的意识形态和观念斗争的,应该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自然的非人为定义的真理。
普世价值是“民主,自由,法制,人权”的另一种说法。普世价值强调天赋人权: “人”的位阶在“国家”之上;“人”才是国家存在之目的,而非“人”是为了国家而存在。因此,国家有义务捍卫人人与生俱来的生存权利、生育的权利、知的权利、免于匮乏的权利、思想的自由、表达的自由、集会游行的自由。这是国家存在的目的,若政府做不到,人民得以随时更换或推翻。
但是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核心利益,都要全心全意为自己的国民服务。美国领导人说:美国是美国人民的,美国政府首要考虑的是美国人民的利益。所以普世价值中的‘普世’二字只是一种理想主义的东西。二十世纪爆发的的两次世界大战就是对所谓普世价值的最大的讽刺。各个国家之间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经济封锁、经济制裁、政治对抗或流血战争,也是对普世价值的一种嘲弄。
还有各个国家内部,政治家你方唱罢我登场,首相宛如走马灯似的轮换;反对党争权夺利、反对派颠覆夺取;前任总统或被起诉、或锒铛入狱,这些人信守了普世价值吗?取笔者宁可相信普渡价值也不太相信普世价值。
当然,普渡价值也好、普世价值也好,两者离我们都很远很远,近似于空中楼阁。或许把它们看作是一种信念、一种信仰、一种道德准则或许更切合实际、更有利于推行、更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和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11: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咬文嚼字三十九——双音词



随着文明的进步、发展与开放,特别是文字载体的改变——从甲骨到竹简、锦帛,再到纸张,直至今天的磁盘,载体的成本越来越低、载体的容量越来越大、使用时越来越方便,人们不再惜墨如金,字词的使用也从单音字词到双音词、多音词。我们在文句、文章中用得最多的还是双音词,本文就重点谈谈它。

双音词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两个字的位置可以互换,但是含义基本不变;二是位置可以互换,但含义有所改变;三是位置不能改变,一变就错,就无法理解其意。

第一类举例。

学习——习学,前者为常用词,后者在戏曲唱词中时有所见,如‘习学兵法’、‘习学圣贤’、‘习学礼仪’。

介绍——绍介,前者为常用词,后者在鲁迅的著作中比较常见。有一点必须强调:鲁迅是文学大师,可以比较娴熟地使用中国语言,而且推陈出新,常常为人们所称道。比如‘绍介’这个词(或许与方言土语有关?),大家并不认为它生涩,反而觉得有新鲜感。普通人恐怕不能够邯郸学步,随意组词。

评注——注评,这两个词意思基本相同,只是孰先孰后的区别,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此类双音词,字位的灵活互换,含义基本不变,这就增加了汉语的可塑性,特别是音韵、音调的变换——平仄的变换,此类词为格律诗词的创作拓展了空间。

第二类举例。

增加——加增,两者意思相类,但是‘加增’的意思更主观化,隐含有额外增加的意味。

斗争——争斗,‘斗争’可以说狭义的,如‘和敌人作斗争’;也可以是泛义的,如‘思想斗争’。而‘争斗’则比较狭义,比较具体,如‘帮派争斗’、‘为钱财争斗’,具体表现为‘争权夺利、打架斗殴’。

挣扎——扎挣,‘挣扎’的意思比较宽泛。一般指遇到特别困难的窘况——无论是外部原因亦或是内部原因。‘扎挣’主要是内部原因的抗争。《红楼梦》第五十二回《勇晴雯病补孔雀裘》中极写晴雯的病重、忠心与坚持,‘扎挣’二字更添精彩。

此类双音词,字位有限度地互换,增加和丰富了汉字的表现力。虽然变换后含义出现细微的变化,这种细微却能够使新词更加准确、更加到位,更加逼真。特别是两个双音词换位后,其含义可以出现颠覆性的变化。有一个经典的掌故值得一提。

说曾国藩早期与太平天国起义军交战时,失败居多,有一次败得很惨,以至于无颜见江东父老,老先生准备投河自尽,结果是满身泥水,狼狈不堪。事后写奏折汇报战况,开始写成‘屡战屡败’,觉得不像话,既没有面子,也没有志气,于是改成‘屡败屡战’,这样既充分表现了自己不屈不饶精神,又凸显了自己争取大获全胜的决心。这一颠倒真是生花妙笔,两者的含义可以说是‘前后两重天’!

第三类属是固定双音词,无法进行改变。如,欺诈、批判、关怀等等,此类词在双音词中应该是大多数,这类词显示了汉字的规范性与创作时的理智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11: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咬文嚼字四十——双音词二



咬文嚼字三十九开篇阐述了一个观点,就是随着文明的进步、发展和开放,双音词和多音词逐渐多起来。上篇谈到了文字载体和字词的关系,本篇具体谈谈历史的进步对字词的影响。

笔者以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及《红楼梦》中人物名字的差异来谈谈字词的变化。三国演义所描述的故事发生在汉晋之间的年代,具体时间跨越为公元220年-280年,至今一千七百余年;红楼梦说的旧事发生在清中期雍正王朝(1723-1736),时至今日相距不到三百年。两者之间相差一千余四百年,人名的单双变化很大很多。

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故事的主要人物都是单名:刘备、关公(关云长)、张飞;刘备的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也都是单名;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孔明)’,虽然是复姓,却也是单名。除此以外还有:董卓、袁绍、吕布等主要人物多半是单名。有人做过统计,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人物七层是单名。

红楼梦中主要角色都是双名——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诚然贾府之中单名的也不少:贾政、贾赦、贾琏。但是,归根结底还是双名占多数,也许是倒三七吧!

窃以为,两个字的姓名比较干脆、响亮,但容易重名。三个字的姓名比较多见、比较俗,却比较有韵味、比较有内涵。四个字的姓名有点新颖、有点新潮、有点洋味,年轻的父母比较喜爱,老一辈却多有微词——以为是日本鬼子又来了。



本文补白:关于汉晋单名居多的另一种说法。

三国时期的人物绝大多数为单名,从中国姓名史考察,汉晋时期约三百年是中国人盛行单名的第一个高峰时期,为什么这一时期单名特别多呢? 

  以前一般解释为系西汉末年王莽建立新朝后复古改制,“令中国不得有二名”所致。马来西亚学者萧遥天在其《中国人名的研究》中说:“近读《汉书·王莽传》,始知单名之俗,出于王莽的倡导。原来莽辅政,便实施二名之禁。莽传有‘匈奴单于,顺制作,去二名’语,则二名之禁已见于诏令。莽又谓他的长孙王宗,因自画容貌被服天子衣冠,刻铜印三颗,与其舅合谋,有承继祖父大统的企图。事发,宗自杀,仍遭罪遣。有‘宗本名会宗,以制作去二名,今复名会宗’。并贬官爵,改封号。这又表示去二名,是示朝廷的宠遇;恢复二名,则以示贬辱。这么地一抑一扬,一褒一贬,对社会的影响便大了,至少造成人们对二名存在着低贱的观念。故王莽的政权十几年便下台,而去二名的习惯一直维持了三百年。便是魏晋以后,单名仍较二名为多呢。”

  王莽的“二名之禁”,造成东汉、三国乃至西晋三百余年的单名大倡。



  但是,王莽的“二名之禁”并非东汉、三国盛行单名的根本原因,而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而已。对此,清人凌扬藻在《蠡勺编》卷27中就曾提出过质疑:“王氏懋《野客丛书》曰:‘后汉人名,无两字者,或谓以王莽所禁故尔。’仆观《匈奴传》,莽奏,令中国不得有二名,因使者以风单于,宜上书慕化,为一字名。或者之说,不为无据。仆谓莽窃取国柄,未儿,大正天诛,汉家恢复大业,凡蠹伪之政,一切扫除,不应独于人名尚仍莽旧。然后汉率多单名者,殆承袭而然,非为莽也。”

  东汉、三国、西晋三百余年间之所以盛行单名,究其根源,乃是一种文化传承现象。中国人的姓名符号形式,自周、秦以来,一直是以单名为主的,崇尚单名已成为一种社会潜意识。但周、秦时代虽崇尚单名,却并不禁止二名,更无讥讽二名的道理。夏、商、周及西汉帝王中多有二名者,即足可证之。由于数千年的习俗使然,取单名之俗自然会代代传承下来,而不可能在某天早晨突然发生改变。所以,西汉以降的三百余年间盛行单名,只不过是继承前朝取名传统而已,并非出于王莽的倡导。

  当然,王莽实行的“令中国不得有二名”的政策,对于长期实行单名习俗的中国姓名制度来说,无疑起了一种“雪上加霜”、“火上浇油”的作用,使其原先崇尚单名的社会潜意识,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同样,《公羊传》所谓“二名非礼也”、“《春秋》讥二名”的说法,尽管证据不足,但由于该书在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环境里影响较广,所以也会对崇尚单名的社会潜意识产生影响。

  由于周、秦、西汉数千年间崇尚单名的取名习俗在东汉以后仍被承袭继续了下来,并进一步得到了发展,再加上王莽“二名之禁”与《公羊传》“二名非礼”对社会潜意识的影响作用,造成了东汉以后三百余年间盛行单名的社会风气。因此,不是“二名之禁”或“二名非礼”,而是取名习俗的传承性,才是东汉以后三百余年间盛行单名的主要原因。



  同时,汉晋之间盛行单名,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即为了便于避讳。避讳始于西周时期,凡君主与尊长的名字不得直书或直说,必须用其它方法来回避。周代起初只避死人之名。《左传·桓公六年》云:“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因只避死人之名,不避活人之名,需要避讳的文字并不多,尚未因避讳而造成人名、物名的混乱,进入秦汉特别是汉代以后,情况就大不同了。为了巩固、强化封建专制统治和皇权,维护帝王唯我独尊的神圣地位,帝王一即位,就必须避讳。不但死名要避,活名也要避。如秦始皇名政,便改“正月”为“端月”,或读作“征月”。汉高祖名邦,改“邦”为“国”。东汉光武帝名秀,以“茂”代“秀”,改“秀才”为“茂才”。汉安帝之父名庆,改“庆”为“贺”,于是姓庆的都改成为姓贺。避讳之制在汉晋时代越来越严,汉律已有触讳犯法的规定。汉宣帝元康二年(前64)曾诏曰:“今百姓多上书触讳以犯罪者,朕甚怜之。其更讳询,诸触讳在令前者,赦之。”(《汉书·宣帝纪》)两晋朝廷曾多次讨论避讳,使讳制更趋复杂。东晋避后妃讳特多,并列入讳榜,令天下同讳,是一朝同制。

  由于秦汉以来讳制越来越密,这就势必产生了一个广泛的社会问题:上上下下需要回避更改的文字越来越多,由此造成了人名、地名、宫名、书名、年号等的种种混乱,甚至追改古书(如将《春秋》改为《阳秋》,《庄子》改为《严子》)。为了尽量克服避讳带来的弊端,减少讳字,汉晋时代的帝王采取了两种约定俗成的取名方法:

  一是大量采用单名(单名所讳之字比之复名要少一半)。帝王采用单名,大大减少了讳字。东汉何休在《春秋公羊解诂》中指出:帝王采用单名是为了便于避讳,“其为难讳也,一字为名,令难言而易讳”。

  二是采用冷僻字取名。东吴景帝孙休为四子取名、字,太子名?(音湾)字(音迄),次子名?(音觥)字?(音礥),三子名壾(音莽)字昷(音举),四子名?(音褒)字?(音拥)《三国志·吴书。孙休传》注引《吴录》孙休诏)。此八字世人少用,以使人难犯易避也。西汉至东汉57帝中,采用冷僻字或不太常用的字取名者大有人在。

  汉晋时代的帝王既采用单名,又采用冷僻字或不太常用的字取名,使其名“难言而易讳”,既减少了讳字,又便利于避讳,可谓“鱼与熊掌兼得”。“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孟子语)这一来,其它高官贵爵乃至士农工商,为了既维护自己在一家之中的尊严又便于避讳(避家讳),也纷纷采用单名。于是,神州大地单名大倡。《后汉书》、《三国志》中所见之人名,几乎全是单名。直到西晋“八王之乱”后,中国进入大分裂、大动荡的时期,出现五胡乱华十六国,少数民族纷入中原,避讳制度遭受严重冲击。避讳既无定制,宽严随意而异,取名字也就不必再顾虑便不便于避讳了。于是,神州大地复名又逐渐多了起来。

   总而言之,汉晋时期单名居多的原因无非三条:一是王莽禁令;二是历史的传承;三是帝王的避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天地中社区 ( 赣ICP备15001126号 )

GMT+8, 2024-5-9 12:33 , Processed in 0.011606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