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中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我行我素

[转帖]咬文嚼字一百篇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11:33:39 | 显示全部楼层
虚字用法二——咬文嚼字九十一

那和哪
那是指示代词,哪是疑问代词,从前都写做‘那’,只是读音上加以区别。近几十年才在疑问代词前面加上一个‘口’字,以示区别。加上口,就有了问话的意味,这样字形和读音都有区别,在使用时更加严谨一些。当然也有些人不太理会,往往会混淆错用。指示代词‘那’,是‘na'的去声;疑问代词‘哪’,是‘na '的上声。
举两个容易弄错的例子。
1.小王在哪里?
  小王在那里!
第一句话是疑问句,询问对方小王在何处。第二句是陈述句,回答小王在某处。‘哪里’和‘那里’两者不能够换位,否则就用错了。
2.这次参加会议的有哪些人?
  还是上次开会的那些人!
第一句是疑问句,询问对方参加会议的是些什么人。第二句的陈述句,回答还是上次出席的那些人。‘哪些人’和‘那些人’不能够换位,否则也用错了。
名词之后的‘们’字。
‘们’字并不等于欧洲语言里的复数词尾,按照汉语的习惯,前面有表示数量的词,或‘各’、‘其他’等,后面就不加‘们’。
3.每天都有四五百儿童‘们’拥进这个阅览室来看书。
此处的‘们’字不必要。
集体意义的名词——集合名词,例如‘人民’、‘群众’、‘观众’、‘军队’本身就表示复数,自然不能够再加‘们’字。
4.到了月初,会计就向‘群众们’公办上月的账面。
此处的‘们’字不必要。
5.‘化学家们’把各式各样的食物分成碳水化合物(糖)、脂肪、蛋白质、矿物质等四类。
‘化学家们’的‘们’字不算错,但是没有必要。因为汉语里的名词,假如前面没有数词,是可以指一个也可以指许多个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11:34:04 | 显示全部楼层
虚字用法三——咬文嚼字九十二


‘两’和‘二’
中国本来只有两和二(还有俩——两个或不多的意思;还有贰——可以看做是二的繁体字、大写。),加上阿拉伯数字2,就有好几个表示两个、一对、一双的含义的数字,在使用时必须要好好掌握才行。
2这个数目,在多位数中间和末了一定要说二,别处有的说‘二’,有的说‘两’。大致的规律是一般在副词、名词之前都说‘两’,在度量衡单位之前有时候说‘二’。各地的口语在这方面没有多大的差异。现在常常发生在该说‘两’的地方写成‘二’。比如:
1.上海总工会的‘二个’休养所在杭州正式开幕了。
应该是‘两个’休养所才符合习惯。
2.我们的家庭访问是从下午‘二点’开始的。
应该是下午‘两点’才符合习惯。
另外,口语中的‘二’往往带有贬义。比如:这人有点‘二’。意思为此人有点不明白;不懂事。有些地方‘老二’是骂人的话语。
在近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对‘二’和‘两’的用法区别做了五条很全面的注明,全部照录如下:
一是当作数字读,在教学中,用‘二’不用‘两’,如‘一、二、三、四、五’‘一加一等于二’‘一元二次方程’。
二是序数、小数、分数中用‘二’不用‘两’,如‘第二’‘二嫂’‘零点二’‘二分之一’‘三分之二’。
三是在一般量词前,个位数用‘两’不用‘二’,多位数中的个位数用‘二’不用‘两’,如‘两个人’‘去了两次’‘一百五十二个人’‘去了十二次’。
四是在传统的度量衡单位前多用‘二’,也可以用‘两’,如‘二(两)亩地’‘二(两)尺布’‘二两酒(不说‘两两酒’)’。
在我国法定计量单位前多用‘两’,如‘两吨’‘两公里’‘两(二)米’。
五是在多位数中,百位、十位、个位用‘二’,千位以上多用‘两’,但首位以后的百、千、万多用‘二’,如‘二百二十二’‘两千元’‘两万块’‘两亿人口’‘三万二千二百人’。
‘每’和‘各’
‘每’和‘各’实际包括一切个体,但是和‘所有’、‘一切’的出发点不同,不能够等同。
3.‘每位’参加工作的专家和工作人员都不辞劳苦的通力合作着,有了很好的成绩。
此句的‘每位’应该用‘所有’;第一句的‘着’字应该去掉。因为已经‘有了很好的成绩’,表示事情已经是过去时,不是现在时。
4.华东人民的抗美援朝运动席卷了‘每一’城市和乡村。
此句的‘每一’应该用‘所有’;‘席卷了’也不合适,改为‘普及到’比较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11:34:21 | 显示全部楼层
虚字用法四——咬文嚼字九十三



‘比’字的用法
比较两件东西,不一定能用‘比’字,只有分高下的时候才用‘比’字,如‘这个村子比那个大’;他比我的学历高。相等的时候,相同或不同的时候,都不用‘比’。但是能够用‘比起......来’或‘跟......比起来’。
1.每月所丢的书的数目‘比’每月所购入书的数目几乎相等,有时候还要超过。
此句‘比’字改为‘和’或‘跟’为好。
2.后一个循环‘比’前一个循环没有什么显著地差别。
此句‘比’字改为‘和’字比较好。
3.生产条件,由于整个经济情势开始好转,‘比’过去起了变化,有了好转。
此句不仅仅‘比’字没有必要,而且意思表达的也不简单明了。改为:
生产条件也跟着经济形势的好转而好转了。
4.这些消息‘一次比一次’地令人兴奋,‘一次比一次’地令人欣慰。
此句加上两个‘更’字,‘比’字才有着落,同时去掉两个‘地’字。改为:
这些消息‘一次比一次’更令人兴奋,‘一次比一次’更令人欣慰。
5.这个工程的规模,‘比’国民党在一九二九、三0、三一、三四、三五、三六年,这六年的预算的总数‘超过’了一倍以上。
前面说了‘比’,后面只能够说‘大’,不能够用‘超过’,或者用超过取代‘比’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11:34:42 | 显示全部楼层
虚字用法五——咬文嚼字九十四


增减的用法
说到增加和减少,超过和不及,也常常会出毛病。其表达的含义往往令人费解或使人误解。
1.他是我们队有名的劳动模范,每个月的工作都要‘超过’预定计划的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一百。
此句容易造成误解:好像这个劳动模范仅仅完成任务的一半到百分之百。有两个办法解决:一个是去掉‘预定计划’后面的‘的’字。另一个是把‘超过’改为‘超额’。
2.今年头四个月合作社供给的豆饼‘超过’去年全年供应量的两倍半。
此句容易造成歧义,不知道实际供给的豆饼究竟是二点五比一亦或是三点五比一。改为:
今年头四个月合作社供给的豆饼,‘超过’部分是去年全年供应量的两倍半。
3.原来的产量只有每天两百吨,经过改造后,每天能够生产三百吨,提搞了百分之一百五十。
此句让人产生误解。提高了的含义是:提高部分为百分之一百五十,那么总产量应该是五百吨。必须把‘提高了’改为‘提高到’才行。
此句给我们一个提示,最好不要用百分之几百几十来表达增加,而用几点几倍来描述为好。与此相反,说到减少习惯是减少百分之几,不说减少几倍。
4.铸造车间的工人把开炉时间‘缩短一倍’,由10天改为5天。
‘缩短一倍’要改为‘缩短一半’才符合口语习惯。
5.现在,我们队粮食亩产已达到五百多斤,这与解放前二百斤相比,那时的粮食产量差了一倍半。
此句话很别扭,本来很简单的一句话搞得怪怪的。改为:
现在,我们队粮食亩产已达到五百多斤,这与解放前二百斤相比,产量增加为二点五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11:36:38 | 显示全部楼层
虚字用法六——咬文嚼字九十五



‘的、底、地’的用法
这三个字的分别,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口语里只有一个字,大多数地方说de;有的地方说di。由于这个字担负的任务非常繁重,所以在文字上写成两个或三个不同的形式是有相当的方便的,尤其是翻译外国的文章的时候。三个字用法一般的分别是:
底——表示领属关系,如‘我底’、‘中国底’。这种用法在早期的白话文中比较常见,现在基本被‘我的’、‘中国的’所替代。
地——用在动词和形容词的附加语的后头,如‘慢慢地说’、‘不客气地批评’、‘异乎寻常地热烈’。
的——用在其他地方。
现在出毛病的往往出在‘地’和‘的’的用法上。就是动词用来做主语、宾语和表语的时候,尤其是在主谓短语里。例如:
1.还要时时刻刻提高警惕,对贪污腐化进行长期(的、地)斗争。
2.个别系统和单位只注意孤立(的、地)抓生产而忽视了职工生活。
3.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迅速(的、地)转入反攻,使反动派惊慌失措。
这三个例句,原作都用‘地’,因为‘长期’、‘孤立’、‘迅速’都是形容词。但是照一般人的语感,第一句用‘的’好些,第二句、第三句用‘地’好一些。
还有一点,如果你认为这里的动词已经变成名词,那就可以用‘的’来修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11:37:04 | 显示全部楼层
虚字用法七——咬文嚼字九十六



‘的’字的错用
‘的’字是汉语里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据说其占文章篇幅的百分之十左右。用得多,就容易滥用,就会出现种种错误。‘的’字的错用大致分为四种情况。
一是多用
有些地方习惯上是不用‘的’字的,例如在副名词和名词中间。
1.平均每月举行‘两次的’展览。
‘两次展览’是一个数量词和名词组成的词组,不用在中间加上‘的’字。
2.有些没有批判能力的人,听了之后到处散布,‘正好的’给造谣者当了义务宣传员。
3.‘突然地’电路断了,屋子里一片漆黑。
‘正好’‘突然’这些副词之后不用‘的’和‘地’,加上以后读起来也别扭。
二是少用
4.提高城乡人民热爱祖国情绪。
5.另外还有个别阶级异己分子也乘机混入我们党内。
第四例的‘情绪’之前,第五句的个别之后,都要加上‘的’字,否则会理解为‘祖国情绪’和‘个别阶级’,产生歧义。
三是错位
5.这算是关于这件事的‘全部官方的’记录。
应该改为:‘全部的官方记录’或‘官方的全部记录’。否则‘全部官方’就不通,因为官方只有一个。
6.争取棉花任务的超额完成,以奠定棉花的丰收基础。
改为:‘棉花丰收的基础’,比较通顺。
四是‘的’‘得’不分。
需要和‘的’字区别的还有一个‘得’字。‘得’字有两个用处:一个是表示可能,如‘容得下,容不下’;另一个是表示结果或程度,如‘站得高’‘看得远’。
7.大家都说写的好,刻的没有写的好。
8.大家都说这篇小说写得好,非常感人。
9.一定要这样写才写得好,不这样是写不好的。
这三句里面的‘的’字和‘得’字就使用恰当,读者可以仔细体味其用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11:37:26 | 显示全部楼层
虚字用法八——咬文嚼字九十七


联合成分中的连接词
先说说‘和’‘跟’‘同’‘与’。它们的用法和意味不会是完全一样的。
‘和’‘跟’‘同’这三个都是现代口语里的词,用法基本相同。‘跟’字在北京话里用得比‘和’更多。‘同’字流行于华中一带(有点方言性),‘和’字最普通,文章里最常见。‘与’字是从文言里继承过来的,它的意义和用法跟‘和’字相同,因此一般文章里用的少,但是在文章的标题以及书名之类倒是用‘与’的比用‘和’的多,大概是因为它原来用于文言文,显得庄重些。
这些字大体上有两个作用。一个是连接词,如‘你和我都不认得他’。‘和’字连接两个平等的成分。一个是副动词,如‘你和我们乡下人说话,少拽文’此处的‘你’和‘我们’就不平等了:‘你’是主,是说话的人;‘我们’是客,是听话的人。‘我们’是‘和’的宾语。
由于两种作用的存在,因此有时候一句话可能有两种解释,这是我们应该避免的。
1.这一国际争端必须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美国、苏联和英国谈判解决。
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四个国家共同谈判,可是也可以理解为前三国与英国谈判。为了避免这个歧义,可以有两个办法:一个是把‘和’字去掉改为顿号;一个是在‘英国’后面加上‘等四国’。
有人建议:‘好’字专门用于连接词,‘跟’字专门用做副动词,这样就可以避免歧义。
再说说‘及、以及、并’。
‘及’也是从文言里继承过来的,可是它跟‘与’字的意味不同些。因为它本来具有‘由此及彼’的意思,所以它的前后两头显然有主要和次要或先与后之分。因此,第一,‘及’字前后两个部分不能够颠倒;其次,‘及’字也不大能用‘与’字去代替。如‘黑恶势力及其走狗’。‘以及’的用处比‘及’广些,不但能连接名称,也能连接动词、短语或句子形式。
2.我们同这些国家做生意‘以及’假设这些国家在将来愿意在互利的条件下借钱给我们,这是因为什么呢?
3.我已经忘记了怎么和他初次见面,‘以及’怎么能到了北京。
4.在老解放区‘以及’新解放区广大群众的努力下......
2、3两句话中‘以及’使用得当,4例中的‘以及’不如改为‘和’字,这样就没有主次之分。
以上几个例子,主要是连接两个名称或是作用和名词相当的短语。‘并’字跟它不同,专门连接两个动词。如:
5.全国中等教育会议热烈地讨论了有关中等教育的种种实际问题,‘并’做出了各种决定。
‘并’字连接‘讨论问题’和‘作出决定’两个动词。
下面是该用‘并’字而用了‘及’的例子。
6.欣逢这伟大的日子,我谨代表我国政府、人民和我本人向阁下‘及’通过阁下向中国中央人民政府及人民致热烈地祝贺。
‘通过阁下’是一个动作,所以应该用‘并’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11:37:49 | 显示全部楼层
虚字用法九——咬文嚼字九十八



多部分联合成分的连接词使用。
两个部分可以用‘和’(‘与’)字来连接。三个部分就不好用两个‘和’来连接。如‘我和你和他’,说起来不顺口,听起来也不顺耳。当然这只是一个习惯问题,但是语法习惯是应该遵守的。遇到这种情形有三种办法来应付。
第一个是传统的办法,干脆不用连接词,如:
1.向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派遣留学生之多,达到惊人的程度。
第二个办法是模仿欧洲语言,只在最后两个部分中间用连接词,如:
2.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一派人物。
第三个办法就是把‘和’‘与’‘及’甚至‘并’,以及逗号(,)错杂起来用,如:
3.堆满了贵重器材,炼铁炉零件,各种型钢‘和’整箱的机器‘以及’送风机,洋灰搅拌机‘和’车床等。
4.为本校培养能够掌握马列主义和俄文,‘及’精通体育理论‘与’技术的体育教员。
第一、第二两个办法都不错,第三个办法的两个例子都有问题,有点要不得。
3例中除了连接方法杂乱外,还有一个毛病:“贵重器材”是总括下面几项呢,还是和哪几项平等?又,既有“送风机”等个别种类,那么“整箱机器”是些什么机器也应该说明。
4例中是分两个层次的。“掌握”和“精通”可以用‘并’或‘和’来连接,都比‘及’字好;另外一个‘和’和‘与’,也应该改为一律。
除了上面三种办法外,不用连接词而重复使用动词也是处理许多平等部分的一种办法。
5.仅仅‘根据’一知半解,‘根据’想当然,就在那里发号施令。
重复使用动词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加重了语气,强化了某种意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11:38:08 | 显示全部楼层
虚字用法十 ——咬文嚼字九十九



名词、代词以外各种词语的联合。

‘和’和‘与’原来都只是用来连接名词或代词的。动词、形容词、短语、句子形式,在文言里往往能够用‘而’字来连接。

形容词的连接,如果含义有转折或递进的意味则不能够地使用‘和’字,比如:

1.这位领导同志的工作作风是异常迅速‘和’精确的。

此处用‘和’字就不太好。因为做到迅速而又精确是有些难度的,在含义上有一种转折的意味,所以要用‘而又’。

2.她干活一向利索和有条不紊。

此处用‘和’字也不太好。手脚麻利还能够有条不紊,在含义上又进了一层,亦用‘并且’来强调。

至于动词或动宾短语能不能够用‘和’、‘与’连接,就要看情况。一般地说,如果两个动词或短语同时和另一个成分关联,就可以用‘和’字把这些动词或短语连接起来。例如:

3.铲除这两方面的祸根,才能够使党在团结全党同志和团结全国人民的‘伟大事业’中畅行无阻。

此例为两个动宾短语联合起来做‘伟大事业’的附加语。

4.必须经常注意防止和清洗自己内部的尾巴主义......

此例为两个动词共管一个宾语。

如果几个动词或短语共有一个主语,我们就觉得不顺。比如:

5.大人的动作要敏捷,不损伤小孩,‘和’不使他着凉。

‘和’字多余!

6.团内没有开展婚姻法的宣传,‘和’帮助李桂解决这个问题。

‘和’字改为‘也没有’。

7.五年多来,他欺骗,他出尔反尔,他使用暗杀‘和’最后杀人越货。

‘和’改为‘,’号,‘最后’的后面还应该加一个‘还’字,这样在含义上就有递进的意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11:38:29 | 显示全部楼层
虚字用法十一  ——咬文嚼字一百



构造相同才能够联合。

用‘和’字连接的成分必须是属于同类的构造。上面是个动词,下面是个名词,或者上面是个主谓短语,下面是个句子形式,这都是站不稳的。例如:

1.它一方面表现在农民迫切需要翻身‘和’土地......

翻身是动词,是政治地位的体现;土地是名词,是经济地位的体现,不好用‘和’来联合。改为:‘需要翻身,需要土地’为好。

2.这一次的获得成功是由于校方的大力协助‘和’参加者事先有充分准备。

此例是短语和句子的联合,因此也站不稳。有两个办法补救:或者把短语改为句子,‘校方给予大力协助’;或者把句子改为短语,‘参加者的充分准备’。

使用‘和’字一定要避免发生歧义。

3.我要谈的也是在国外看得到一点戏剧界的情形‘和’感想。

歧义一:戏剧界的‘情形’和‘感想’;歧义二:戏剧界的‘情形和感想’。

改为:戏剧界的情形和‘我的’感想。就不会产生歧义了。

4.在动员青年工人学生参加干部学习‘和’秋征时,不法分子又造谣威胁工人和农民。

改为:在动员青年工人学生参加干部学习‘的时候’,在秋征‘的时候’。

5.由于当时领导上缺乏经验‘与’错误,起义军在潮汕曾受了挫折。

改为:缺乏经验,‘犯了’错误。

6.代表们为了增进民族间的友谊‘和’互相了解......

改为:去掉互相即可。

现在常常用两个动词共管一个宾语的构造,下面这样的句子也会引起读者的误会。

7.苏北的农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生长‘和’壮大了自己。

这样就成为‘生长了自己’,壮大了自己,语义不通了。改为‘壮大了起来’。

8.帝国主义是怎样发展和侵略别人的。

这样就成为‘发展别人’、侵略别人,语义不通了。改为‘发展起来和侵略别人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天地中社区 ( 赣ICP备15001126号 )

GMT+8, 2024-6-1 16:57 , Processed in 0.012911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