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中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6490|回复: 16

蛇!蛇!蛇!(zt)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14 23:01: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说明一下:文章里的所有图片和部分文字均来源网上,所有权归其拥有者(谢谢你们的图片,鞠躬了)
  
  盛夏到,户外活动要注意蛇类。在下接触过许多的山民,他们谈起蛇,基本回应都是并不那么可怕。也许有人说山民常年同蛇打交道,当然不怕。这固然是对的,但当了解或掌握一些蛇类的习性,我们这些偶尔造访者也行的。
  山林中,对付蛇类是要以防为主 及早发现 不主动攻击它
  在下收集了一些资讯,分享出来供大家参考(也许坛里已经有就当复习吧)。
  说明:资料都是收集来的也许有点乱,某些部分是在下的一点心得,见笑咯。
  
  常见毒蛇的习性
  1、 五步蛇(溯溪杀手!枯叶迷彩的活典范)
  1.1 生活于海拔100~1300m山区或丘陵地带,大多栖息于300~800m的山谷溪涧附近的岩石、落叶间或草丛中,在瀑布下的岩缝中、路边杂草、茶山、玉米地及稻田均有出现,有时还进入山区住宅,盘居在柴禾堆内,甚至在村民厨房的梁上和饭桌下也曾发现。
  1.2 洞穴多在山区森林树根旁。
  1.3 系广食性蛇类,以蛙类、蜥蜴类、鸟类和鼠类为食。
  1.4 晨昏性蛇类,早晚活动为主,对湿度要求高,阴雨天出现率高于晴天,6、7月份活动最频繁,且夜间多于白天,冬眠期约3个月或更短。
  1.5 曾见于3、5、9、11月交配,产卵期8月到9月初,产卵数11~29枚。母蛇有护卵习性,孵化期26~29天,仔蛇具卵齿,初孵出的仔蛇全长208mm左右,体重8g左右。会本能地冲击扑咬,出壳7天的仔蛇咬新生的乳鼠,该乳鼠于3min后即死亡,并在伤口周围出现淤血斑,可见其毒腺已能分泌一定的毒液。 1628481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14 23:02:29 | 显示全部楼层

2、 蝮蛇

 2.1 多栖息于平原和丘陵地带的坟堆草丛、荒野及其附近的稻田、麦地和小路旁。入蛰前和出蛰后一段时间多于白天在洞口附近活动,夏秋两季则分散到稻田、麦地、菜园、路旁活动,蛇伤多出现于5~10月份。
  2.2晨昏性蛇类,在热天,尤其以晚上8时到次日凌晨活动最频繁。
  2.3食性很广,鱼、蛙、蜥蜴、蛇、鸟、鼠类均能吃食。幼蛇吃泽蛙、蚂蚁、昆虫、鼠妇、蚰蜒等。
  2.4 在南方,短尾亚种冬眠期从11月底开始,到12月上旬基本入蛰,至翌年3月之后陆续出蛰;在北方,乌苏里亚种10月上旬开始入蛰,至翌年5月中旬才出蛰。
  2.5 卵胎生,8月中下旬至9月上中旬产仔,每产2~20条。 16293048.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14 23:03:37 | 显示全部楼层

3、 烙铁头(又一个溯溪杀手,注意长满青苔的石头上的异

  3.1 生活于海拔200m以上的丘陵和山区,多栖息在灌木丛、竹林、溪边及山区住宅附近柴草堆或石缝中,曾发现随柴草进入城镇或渔船的事例。善于攀爬上树。
  3.2 在12月上旬入蛰,至翌年4月上旬出蛰,冬眠期约4个月,曾发现于树洞或毛竹洞中过冬。
  3.3 一年之中活动高峰是6、7、8月份,最适气温为23~32℃。属夜行性蛇类,多在夜间活动,尤其是半夜23时至凌晨1时活动最频繁。
  3.4 捕食蛙类、蜥蜴类、鸟类及鼠类,尤以食鼠为主。
  3.5 卵生,多在7、8月产卵,每产5~13枚。 16300646.jpg    16300638.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14 23:04:29 | 显示全部楼层

4、竹叶青(穿越时最最常见的蛇,记住那种绿色吧!注意

  4.1 生活于山区树丛或竹林,常栖息于山谷溪涧边灌木杂草上或山区稻田田埂杂草上,也发现于山区住宅旁的瓜棚和柴堆。垂直分布于海拔200m以上的丘陵和山区。
  4.2 有利用树洞或竹筒作为越冬场所的特性。
  4.3晨昏性蛇类,多于早晨或夜间活动。
  4.4 食性以鼠类为主,也食蛙类、蝌蚪、蜥蜴类和鸟类。
  4.5卵胎生,7~8月产仔,每产3~15条。 16303859.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14 23:05:29 | 显示全部楼层

5、 蝰蛇(也算是溯溪杀手!留意附近的声音,哪怕是很小

 5.1 生活在平原、丘陵或山区,垂直分布可高达海拔2000m。主要栖息在开阔的田野中,茂密的林木区极少发现,在福建泉州常见于龙舌兰或仙人掌下蟠蜷成团。行动迟缓,袭击目标时,躯干前部向后屈,再猛然离地面向前袭击所咬目标物体,并有咬住不放的特性,幼蛇性更猛。受惊扰时,身体不断地做膨缩动作,并发出“呼呼”声,持续数分钟乃至半小时。炎热时躲在荫凉通风处,秋收时可到稻田活动,9、10月间蛇伤病例较多。
  5.2 食鼠、鸟、蜥蜴及蛇类,有时可进入住宅觅食鼠类。
  5.3卵胎生,6~7月产仔,一般产30~40条,多者可达63条。 16310464.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14 23:06:09 | 显示全部楼层

6、 银环蛇(山路上的拦路者)

 6.1 栖息于平原和丘陵地带多水处。在稀疏树木或小草丛的低矮山坡、坟堆附近、山脚、路旁、田埂、河滨鱼塘旁、倒塌较久之土房子下、石头堆下、山区住宅附近或菜园以及砾石墙脚都曾发现。
  6.2属夜行性蛇类,白天多潜伏在田埂边或墙脚洞穴中、乱石堆下,晚上出来捕食,常在公路上出现,深夜或黎明前才返回洞内。秋末中午或闷热天阵雨后的白天也外出活动。
  6.3 在浙江,银环蛇于12月上旬入蛰冬眠,至翌年4月底5月初才出蛰,常群集越冬。
  6.4食性广,以鳝鱼、泥鳅等鱼类及蛙类、蜥蜴、蛇类和鼠类为食,尤食泥鳅、鳝鱼为多。
  6.5卵生,5~8月产卵,产卵数一般5~15枚,多者达20枚,约45天孵出仔蛇,生长3年后达性成熟。
  6.6 性怯,但较敏感,人稍惊动会采取袭击动作,并善于张口咬人。 16313930.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14 23:06:52 | 显示全部楼层

7、金环蛇

 7.1 活动于湿热地带的平原、丘陵、山地的丛林中、近水域的塘边、溪沟边或山坡岩洞内和住宅附近。
  7.2属夜行性蛇类,黄昏后出洞,捕食其他蛇类,偶尔吃蛇卵、鱼、蛙、鼠类等。性温顺,受惊扰时,体蟠曲,头埋于体下,不主动攻击人畜,故少见有蛇伤病例。幼蛇性较凶猛,活跃。
  7.3卵生,每产8~12枚,多产于落叶堆或洞穴内,雌蛇有护卵习性。 16320547.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14 23: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8、眼镜蛇(乌黑的身躯,山脚水田边的常见之物)

 8.1生活于平原、丘陵、山区的灌木丛或竹林中、山坡坟堆、山脚水边、溪沟鱼塘边、稻田、公路和住宅附近。
  8.2 食性很广,能吃鱼类、蛙类、蜥蜴类、蛇类鸟类及鸟蛋、鼠类等。夏季暴雨后常爬进宅觅食鼠类,丘陵山区曾发现在室内被该蛇咬伤的病例多起。
  8.3 昼行性,主要于白天外出活动。该蛇对于高温耐受性较强,在蛇园饲养过程中,常发现在35~38.5℃的阳光下长时间不避开,对低温耐受性较差,冬天低于9℃容易造成死亡。从野外捕获时的气温记录看,均在12~35℃之间,而捕获量最多的是26~30℃之间。
  8.4 在浙江,12月初至翌年4月初为冬眠期,洞穴多在黄土丘陵山坡、坟堆向阳处,或在竹园和灌木丛中。
  8.5 5、6月交配,6~8月产卵,产卵数7~19枚,孵化期50天左右。   16323777.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14 23: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9、眼镜王蛇(过山风!!丛林穿越的死神,主动攻击任何

  9.1生活于平原至海拔1000m的山区林木中,后半身能缠绕在树枝上,前半身悬空下垂或昂起,有时在水边或桥墩出现,或隐匿在岩缝和树洞内。与眼镜蛇一样,受惊扰时,前半身竖起,颈部扩展呈扁平壮,发出“呼呼”响声,激怒时喷毒力很强,可达4~5m远。
  9.2 昼行性,性较凶猛,时有追捕人畜情况。
  9.3 食性较单一,主食蛇类或蜥蜴类,也能吃鸟卵及鼠类,曾发现在稻田追逐鸭子。
  9.4卵生,产卵于落叶堆下方,每产21~40枚,多达51枚。母蛇有护卵习性,盘伏在落叶堆上,有时雄蛇也参与护卵。 16332123.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14 23: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以下资讯均摘录自--百度百科)

  ★蝰科――本科为管牙类毒蛇,分泌的毒液以血循毒为主,因颊窝的有无而分为蝮亚科和蝰亚科。
  
  ▲蝰亚科(Viperinae):有白头蝰、北极蝰、草原蝰、蝰蛇等,常见者有蝰蛇。
  ●蝰蛇(Vipera russelli siamensis):俗称圆斑蝰、金钱斑、百步金钱豹等。头呈三角形,体粗尾短,头背有三块圆斑,体背有三纵行大圆斑,背脊一行圆斑与两侧交错排列,圆斑中央紫褐色,四周黑色,镶以黄白色边,性凶猛。
  
  ▲蝮亚科(Crotalinae):有 10 种,均是剧毒蛇。
  ●尖吻蝮(Agkistrodon acutus):俗称五步蛇、百步蛇、翘鼻蛇等。头呈三角形,吻端突出且向上翘起,体背灰褐色,布有灰白色菱形方斑,腹面白色,有多个明显黑色圆斑,体长可达 1.5 米。
  
  ●竹叶青(Trimeresures stejnegeri):俗称青竹蛇、刁竹青、青竹标。头呈三角形,颈细,眼红色,体背呈草绿色,自颈部以后形成左右各一条白色纵线,或为红白色侧线,或为黄色侧线,尾焦黄色,体长 60- 90 厘米。
  
  ●烙铁头(Trimeresures mucrosquamatus):俗称烙铁头(因形似旧式烙铁)、龟壳花蛇、金钱斑等,头部三角形,颈细,吻较窄,体长1米余,体背棕褐色,有镶浅黄色边的紫棕色斑块,体长约1米。


  
  ★眼镜蛇科――属前沟牙类毒蛇,毒液以神经毒为主 。 分布广泛,在陆地和海洋均有分布,其中在澳洲是主要蛇类,常被分成眼镜蛇科、海蛇科和扁尾蛇科三个科。
  ●金环蛇 (Bungarus fascitus):俗称金甲带、铁包金、国公棍、佛蛇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黄环和黑环相间排列,两环宽窄大致相等,尾短圆钝,体长 1.2-1.5 米。
  
  ●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较窄,尾细长,体长1米左右。
  
  ●眼镜蛇 (Naja naja atra):俗称饭铲头、吹风蛇、饭匙头等,头椭圆形,颈部背面有白色眼镜架状斑纹,激怒时其前身 1/3 竖起,颈部膨扁,发“呼呼”之声,体背黑褐色,间有十多个黄白色横斑,体长可达2米。
  
  ●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俗称过山峰、大眼镜蛇等,外形似眼镜蛇,体更长,可达5米,颈部膨扁时有白色的倒写 V 字形斑,体背有窄白色带斑纹 40-50 个,激怒时其前身 1/2 竖起,性凶猛,会主动攻击人畜。
  
  『在下插一句:近年来我国由于生物入侵而多了一个品种,嘿嘿,多了分危险(毒性、生活习性等很少资料呵)』
  
  ●眼镜蛇孟加拉亚种(Naja naja kaouthia):分布于云南、四川和广西,近年来,该蛇从泰国等地流入广东,广东地区称该蛇为“泰国眼镜蛇”。该蛇颈背的眼镜斑只有单个圆圈,体长在2米以上,其排毒量大,蛇毒毒性较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天地中社区 ( 赣ICP备15001126号 )

GMT+8, 2024-5-20 17:50 , Processed in 0.01447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