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中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天地中社区 天下文章 人间足迹 查看内容

永不停歇的脚步,我的户外和旅行记录

2007-9-27 21:23|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743| 评论: 0|原作者: 萧十一狼

摘要: 关于旅行与户外:心里想了,脚步就会在路上。 关于照片:借用《莲花》中的一句“且看到美景奇观,更不愿意拍照。镜头会扭曲和减弱它的美,自身存在才最为完好。这些图片只是一些印记。而我的回忆并不需要它们”。我 ...
夏河

T117上海到兰州的火车,到西安下了很多人,上车后轻松找到个位子,不由心中窃喜。车过宝鸡后,一路在隧道里钻着,不知道是不是海拔在上升,耳鸣的厉害。对面坐着个小姑娘,一问是到兰州大学去读书的新生,从福建考过来。都在路上二三天了。她的哥哥送她,在另一边坐着。小姑娘看上去很清瘦,没有什么水色,再加上一路坐车,憔悴得很。不由觉得高考实在是很摧残人。 这次出行并没有做什么攻略,所以对兰州几乎没有什么印象,也不知道兰州有哪些地方可以玩的。只是在火车快到兰州的时候听到广播里介绍兰州时,才想起有一本曾经深刻影响过自己的《读者》杂志是出自兰州。火车晚点半个小时,下了火车后,和小姑娘告别。出站后问人去夏河在哪坐车,奇怪的是问了两个人居然不知道夏河在哪儿。找了个交警,直接说去甘南自治州,他才告诉我去汽车南站坐车,公交1路再转111路。到南站时,已经没有去夏河的车了,正准备买第二天的票时,突然看到一辆到合作的大巴正要发车,依稀记得去合作会经过夏河。而合作是甘南自治州政府所在地。心想能当天赶到夏河就更好了,省得在兰州又多住一晚上。 嘿,等上了车后才知道去合作不要经过夏河的。卖票的跟我说,车上还有三个人去夏河,是夏河当地人,你跟着他们走就可以了,而车会在去夏河的叉路口把你们放下来。反正既然上了车,也顾不了那么多了,实在去不了夏河就直接到合作。晚上九点半,和三个夏河当地人下了车,淡淡的月光下只见山峦的影子,长长的马路伸向远方,没有一户人家,没有一星灯火。我知道,我已经来到了藏区,安多藏区。这就是我一直想要来,想要了解的地方吗? 下了车,沿着往夏河的公路走了百多米,有一个收费站。其中一个人打电话叫了个夏河的的士到收费站来接我们,四个人AA制,每人9元。只片刻功夫,车就来了。想来他应该是在大巴上就打了次电话的。三十多公里,路并不算远,虽然有些担心,但在车上还是很愉快的和他们聊起天来,问了一些关于夏河的问题。其中不乏吹了吹夏河的牛,这是我一个人在旅途中贯用的伎两,主要是用来勃取他们的好感。同车的有个人递烟给我顺便问我去夏河住哪里,我说没有定,去了再找吧。他跟我说夏河也有国际青年旅社,说那还不错,住着很多的背包客,而自己只是在那里当建筑工云云。车一到夏河的时候,他就下车了,而我跟司机说直接到国际青年旅行社吧。夏河的青旅看上去很漂亮,灯笼照耀下看清是仿古的风格,虽然距夏河镇有点远,但进去后感觉还是很温馨的。因为我知道这里是背包客的家。 服务员听说我从西安赶过来,都觉得不可相信。而楼下有几个自助游客,几个老外在聊天,疲乏得也不愿去跟他们打招呼,直接叫服务员带我去看房间,看了个八人间,里面住了一个人,跟我说是个台湾人。我说那找过一间吧,结果就跟我找了一个四人间,但是只有我一个人。这是再满意不过的了。放下背包,出门吃了点东西,回来后洗漱完毕后立即就睡了。坐了一整天的车,实在是累了,至于夏河,也不愿想了,明天再去感受吧。 夏河国际青年旅社外景  夏河国际青年旅社,墙上贴满了照片和地图  旅社的吧台前贴满了驴友的介绍、照片、邀友同行及包车信息,其中很多是英文的。  虽然没有做详细的攻略,但一本《甘南行知书》还是随身带着的。去甘南,大致要看什么、玩什么还是了然于心的。不管是为了传说中美丽的草原,还是为了佛光照耀着的藏民们,但我知道,那一座位于安多藏区夏河的遗世独立的拉卜楞寺是必去的。书上介绍:拉卜楞寺最吸引人的是气势恢宏的规模、金碧辉煌的殿堂和琳琅满目的珍藏,但最令人难忘的却是一种特殊的气质、只有极少数寺院才会拥有的气质——或者围绕着寺院转经,或者在佛像佛殿前磕头,每天都有数以千计乃至万计的信徒们来到这里朝拜。因为这种气质,拉卡楞寺与其说是藏区的一座香火鼎盛的寺院,不如说是人间一个遗世独立的佛国! 在佛教的发展历史上,有三支最主要的传承,分别是汉传佛教,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藏传佛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藏族地区形成和经藏族地区传播并影响其他地区(如蒙古、锡金、不丹等地)的佛教;二是指用藏文、藏语传播的佛教,如蒙古、纳西、裕固、土族等民族即使有自己的语言或文字,但讲授、辩理、念诵和写作仍用藏语和藏文,故又称“藏语系佛教”。佛教在西藏的发展经过过两个阶段,一般称为“前弘期”和“后弘期”。11-12世纪,藏传佛教进入“后弘期”,在政教内外各种力量推动下,藏传佛教在短时间内高速前进。如同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各种流派纷纷建立,流传下来的主要有五大教派,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噶当派,而最终在藏传佛教中最大、最具影响力的一个流派是格鲁派。格鲁派由宗喀巴大师于15世纪初创建。宗喀巴大师不但是格鲁派的祖师,也是藏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佛学家,在藏传佛教信徒们看来,他的贡献实在无异于佛祖释迦牟尼。 作为藏传佛教中影响大、实力最雄厚的流派,格鲁派有许多大寺院,而最大、最有名的当属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塔尔寺和拉卜楞寺“六大宗主寺”。拉卜楞寺由一世嘉木样创建,是六大寺院中最年轻的一座,也是甘南藏区的宗教与文化中心。时至今日,拉卜楞寺成为占地上千亩,拥有六大扎仓、六座经常、八十四间佛殿、五百多间经轮房以及千余间僧舍的安多藏区第一大寺,下属寺院一百零八座,僧人总数上万人。自山顶俯瞰大夏河北岸、象山脚下的拉卜楞寺,密密麻麻的僧舍犹如阡陌纵横,鳞次栉比的佛殿犹如帆樯林立,四下升起的桑烟犹如云雾缭绕,拉卜楞寺的任何一个部分都足以令人惊讶;随意走进一座经堂、佛殿或是经轮房,迎面而来的是一幅幅精美而绚丽的壁画和唐卡,一座座华贵而传神的佛像,拉卜楞寺的任何一个细节都足以令人惊叹! 安多藏区,夏河,拉卜楞寺。门票40元,藏区的寺院逃票非常容易,但听说这里的门票收入全是捐给当地的小学。所以,这张门票是万万不能逃的。  藏传佛教的寺院建筑组成大致有以下几类: 经堂:是僧人们念经、讲经以及举行重大法事活动的地方,往往是全寺最大、最宏伟的建筑。因此习惯上被称为“大经堂” 昂欠:活佛的住宅。活佛是全寺地位最高、最尊贵的人,是全寺的核心。 僧舍:即普通僧人的住宅,大多数其貌不扬,外围是土坯墙。 佛殿:藏传佛教最早建立的寺院。 护法神殿:比较大的寺院除了佛殿外,还会建造护法神殿供奉护法神。 佛塔:佛塔几乎遍布藏区。 转经廊:寺院的主殿内外都置有许多内装有六字真言等密咒和经文的转经桶,信徒们可以转动经桶自左向右绕转大殿。 展佛台:展佛台用石块砌成,表面平坦。修建在一定坡度但不算陡峭周围地势开阔平缓的山坡上。 扎仓:藏语“扎仓”即是学院的意思。只有一些比较大的寺院才有实力和有资格建造扎仓。  在点酥油灯的僧人们,经同意拍的照片。  拉卜楞寺院墙下一位年迈的僧人。  到了诵经的时间,法螺响起,僧人们纷纷从四面八方的僧舍聚集到大经堂来。 这是大经堂的侧门,进去诵经的僧人都要在门口脱掉鞋子。 无耐,看到他们带着这样的帽子,总感觉怪怪的。因为老是会想起《神雕侠侣》中金轮法王来。  不一会儿,僧人们都进去了,只剩下些僧鞋。 跟着进去看他们诵经,场面还是很神圣的,只是可惜不能拍照。  一位头发尽白的信徒,柱着杖蹒跚而来。  一位背着孩子的信徒  在拉卜楞寺偷拍的一位披着哈达的PLMM游客。跟了好久,才拍了一张。  转经长廊  寺院的楼阁上都写满了藏文,不知道是不是六字真言。  站在贡唐宝塔上看拉卜楞寺。  贡唐宝塔和转经长廊。  贡唐宝塔转经廊上方形的转经桶。  一张拉卜楞寺的门票,并不意味着能够遍游全寺。寺院只对游客开放部分扎仓和佛殿,而且每天开放的殿堂可能都不太一样。印象最深的自然还是大经堂和拉卜楞寺博物馆,大经堂内数千僧人诵经的场面实在令人难忘,而博物馆内则藏有相传为格萨尔王用过的佩剑等众多宝物。每一个能进去的扎仓和佛殿都有僧人进行讲解,只是自己对藏传佛教的东西所知甚少,僧人细细讲解我听着却不知所以然,再加上想要拍照,所以一些扎仓和佛殿都只进去草草看了几眼。 从拉卜楞寺出来后,慢慢逛到镇上随便找了个地方吃了午饭。然后找了条通往山脚的巷子,不一会儿就能看到拉卜楞镇旧城。其实在外面玩的多了,“旧址”、“旧城”中的这个“旧”字,我通常都不把它理解成破旧的意思。但是到了拉卜楞旧城后我失望了,没想到那里的旧城如此破旧,超过我的想像。地上是土路,厚厚的灰泥,还有一座座被灰色土墙院落围着的房子。破旧的民房如积木般一直垒到半山腰,巷子在土墙间拐来拐去,也一直扭曲到山腰间。虽然我知道旧城里住的是地地道道的当地人,说着最地道的拉卜楞话,但片刻间,我还是有种凄凉感。竟然连相机也不愿拿起来。 出了旧城,打了个车直奔桑科草原。桑科草原是指夏河县城以南绵延上百公里的一大片草原。群山环绕之中,大夏河、桑科河、科才河蜿蜒流淌,丰美的水草使得这里的牛羊肥壮,夏季时这里绿草如茵、牧歌悠扬,千百年来都是高原牧人们梦寐以求的绝佳牧场。这是本色的桑科草原。 第一次到真正的草原,心里自然充满着喜悦。远远的蓝天白云,一望无际的草原,草原上开着美丽的格桑花儿,帐篷一顶顶的扎在草原上,成群的牦牛、马儿悠闲的在上吃着草,旁边是骑着马的牧民们。这是我无数次在电视里看到的镜头,而现在就在我的面前。  近的,远的。看的清的,看不清的,都是草原。  高原之舟——牦牛。  桑科草原上遍地盛开着美丽的格桑花  恋恋不舍的从桑科草原回到镇上,时间已经很晚了,但因为时区差,天却依然亮着。找了家川菜馆吃饭,说实在的,镇上大把大把的回民餐厅和藏餐厅,但我很怕吃不习惯就一直没有进去。藏区特色的酥油糌粑、酥油茶、奶茶、藏包、青稞酒等,一直到旅行结束,我都没有去尝一下。我吃的这家川菜馆,烧出的菜也只有川菜的色,而没有川菜的味儿,勉强对付着吃。米饭已经几餐都是吃的夹生的,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那里是高原的原故。 吃完晚饭,便去逛镇上的民族工艺品店。卖的东西以藏族特色的服饰和手工制品为主。后来走过的每个小镇都有这样的工艺品店,最多的东西是护身符、转经轮、纸灯笼、藏刀、唐卡等。因为旅途还有很长,我也不愿早早就把背包撑满,所以只是了解了一下,什么都没有买。其实藏刀我还是非常喜欢的,只是那玩意儿路上又不能随便的带。 回到旅馆时顿时感觉到浑身疲乏,隔壁床上有张青海省的地图。肯定是有背包客进来忘记把图带走了。也没去动它,洗漱过后看了一会儿书昏昏就倒下了。睡到迷糊时被人吵醒,应该是有人入住了,也没有强行睁开眼跟进来的人打招呼。进来的人到是一直轻手轻脚,生怕弄出声响来把我吵醒。在外面碰到这么有礼貌修养的人心里还是很开心的,天南地北到这里来,同住一个房间也是一种缘份。没一会儿,他也关灯睡了。只是我片刻间竟又睡不着了,一直在想旁边这个人从哪里来?要去哪里?长什么样子?第二天因为要赶车,很早就起床了。想到昨天的同室驴友,所以也一直蹑手蹑脚的进出、收拾东西。哪知道我正要准备出门的时候,却把他吵醒了。一聊天才知道,原来他也是从台湾来的,一个人从青海逛到了夏河。呵呵,头天拒绝和台湾人同住一间,没想到最终还是和台湾人住到一起了。 夏河的清晨已经非常寒冷了,穿了件冲锋衣还是凉凉的。看到几个背包客都上了去郎木寺的车,而我要去的是合作,车上除了我竟没有一个背包客。人在旅途中就是这样,每走过一段路、每到一个目的地,都希望有相识或不相识的人和自己同行,可我知道有时候那是不可能的。车到合作,还是感觉蛮亲切的,毕竟这是甘南自治州政府所在地,离开兰州后,就没有闻过城市的味道了,也没有见过大一点的城市。城市给人的感觉就是这样,呆久了会厌倦那里的嘈杂和浮躁,离开久了,却又有些想念。 打了个车直接去了米拉日巴佛阁,全称叫安多合作米拉日巴佛阁。很长,念着也坳口,但是并不难记,前面四个字是地名,后面四个字是人名。大约十一世纪,藏传佛教重要流派之一的噶举派建立,而米拉日巴是噶举派的开山祖师之一,这座佛阁毫无疑问就是为了纪念米拉日巴佛而修建的。米拉日巴在藏区无人不晓,是备受景仰的圣人,被尊称为“至尊米拉”。他经过坚忍的修行,洗净了自己的罪孽,最终获得觉悟的事迹感召着一代代的藏人,直到今天仍被奉为修行的典范。 甘南合作市街景  在米拉日巴佛阁上看合作市一角  米拉日巴佛阁位于合作市北郊山脚下,因为佛阁有九层,当地人习惯称之为“九层楼”。佛阁高有40米,建筑亮丽夺目,在甘南算是首屈一指了。去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按规定买了票参观有僧人跟着进去讲解的。但可能只我一个人,僧人也就不愿跟着我单独讲解了。脱了鞋,换了佛阁内的布鞋,一位僧人一再叮嘱我不要用相机在里面拍照。从一楼到九楼,整个佛阁供着上千尊的佛像,每一层佛殿都供着不一样的佛像。佛教史上、藏传佛教史上所有的佛、菩萨等等,都被供奉着。每层佛殿都点着酥油灯,殿内的柱子上挂着很多极为珍贵的唐卡,唐卡上所绘的人物和故事栩栩如生。(唐卡,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堪称藏民族的百科全书。传世唐卡大都是藏传佛教和苯教作品。)在殿内,一个人看着佛像、佛殿的布局、传世的唐卡,还是很想拿出拿出相机来拍摄的,但一有承诺不照在先;二来宗教地方毕竟神圣,所以就一直忍着。 虔诚的朝圣者与米拉日巴佛阁  龙形的佛阁一角  米拉日巴佛阁外转经的人们  合作市可玩的地方其实不多,除了我心仪的米拉日巴佛阁外。所以在去那里的车上就有人叫我不要停留,说不如直接去郎木寺。郎木寺其实不是一个寺,而是一个小镇。到郎木寺镇的时候将近下午四点了,就在离车站三十米不到的地方找了家旅社,能定时供应热水、有线电视,最主要是便宜,只要40元一间。洗过了澡下得楼来,只半个钟头不到就把整条街逛完了,然后下午所剩时间又不多,去景区显然时间是不够了,正是觉得无聊之时,突然看到很多藏民坐在马路边商店的台阶上聊着天,手上小小的转经桶不停的转。于是我也走上了台阶,掸了掸地上的灰尘,坐了下来,双手托起了下巴,看着小镇上来来往往的人、偶尔走过的背包客,他们是如此的匆忙。我喜欢这样的感觉,作为一个旅行者,我讨厌每到一个地方商贩蜂拥而上的情景。但在这里却不会,没有人管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仿佛你与他们的生活无关一样。事实也如此,我只是一个匆匆过客。很多的书上肯定写着:去甘南看草原、去甘南看藏传佛教的寺院、去郎木寺体验世外桃园的感觉。但我知道,我也许还多一种:混在人堆里看热闹。呵呵,傻呼呼的坐在路边的人堆里看街上人来人往感觉其实也很好。 坐在郎木寺街边的台阶上,突然看到两个骑行爱好者骑着自行车来到了镇上。有一个还是老外。  这是郎木寺镇最好的宾馆了,当然,我不是住在这里。  坐在街边,突然看到一队老外骑着马回来。后来一了解,原来镇上有骑马服务,一骑出去就是几天。  郎木寺镇有两座寺院,占据了小镇一半以上的面积。位于甘肃境内、白龙江北岸的叫“赛赤寺”,全名叫“达仓郎木赛赤寺”。位于四川境内的叫“纳摩寺”。两座寺院都属于藏传佛教格鲁派,规模和名气大体相当。相比较建在沟谷里的纳摩寺,赛赤寺由于建在半山腰而显得高大许多。先去的当然是赛赤寺。和所有藏区的寺院一样,一座座红墙金瓦的经堂佛殿被白墙僧舍和石板民居包围着,掩映在郁郁葱葱的古柏苍松之间,香火与桑烟在其间飘荡着,久久不散,转经的信徒在林间小道上时隐时现。往赛赤寺西北后山约十分钟有个^***台,从寺院出来后,跺步往山上的^***台走去。 我对于^***这种仪式还是感觉到非常神秘的,大体只是知道在人死后,由^***师把人的尸体切成一块块然后任由秃鹫吃了。如果吃得越快、越干净,那逝去的人也能更快的进入六道轮回的下一个轮回。而如果没有被吃干净,则说明他一生行善甚少,家人还要去寺院为他转经祈福,以期能早日进入下一个轮回。 一路上山的人竟也有不少,正是纳闷之时,突然听到旁边有当地小孩叫嚷“今天有^***”。我一惊,心想不可能吧?正好碰到一个兰州导游MM带了一群人上去,一问,果然有^***。我有些欣喜,真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没想到这种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也能碰到。其实在夏河拉卜楞寺的时候我是很遗憾的,因为我去的那天,拉卜楞寺的七月大法会正好结束,七月大法会持续时间有半个月,寺内会举行辩经、“乐劝法”法会、以及晒佛等活动,还有话剧、法舞等表演,远近的信徒云集于此,人山人海,场面热闹非常,而我仅仅差一天就错过了。跟着兰州导游MM,在离^***台只三十米左右的地方停下了,^***台建在离山顶还有一段距离的山间平地上,前面视野非常的开阔,很远很远才有山。不一会儿,一辆拖拉机开了上来,在^***台边停下,车上有两个白布裹着的东西,我猜想其中有一样应该是尸体。  达仓郎木赛赤寺 开拖拉机的师傅连着一路跟上来的共五个人,有条不紊的把车上的东西一件件抬下来。白色的一件放在^***台上,慢慢的把裹着的白布一层层打开,果然,是一具尸体。不知道为什么,尸体是蜷曲的,双手和双腿缩在胸前,犹如婴儿在母体内的形状一样。所以尸体是侧身的,背对着我们。其中一个人从身上抽出一把小刀,在^***台的石头上磨了磨,然后,从劲椎部分切入,沿脊椎往下划去,仿佛都能听到刀划过的声音,心里不由得也跟着紧张起来……另外三个人到旁边不远去点起了糌粑桑烟,以此来招引秃鹫。只片刻间,突然一抬头,天上竟然黑压压的一片秃鹫朝^***台飞过来,秃鹫们径自飞到^***台上的半山腰间等着,仿佛早已知道法事还没有做完。 ^***在藏语里被称为“施鸟”,在藏族人看来,这也是一种布施行为,将肉身奉献给神鸟“古差”,从而为此生做了最后一件功德。整个^***的过程漫长而复杂。其间两个赛赤寺的僧人也被请过来诵经,超度亡魂。僧人于是也把我们这些旁观者请到了三百米开外,就再也看不清楚了。在这个过程中,一再有人叮嘱我们不要说话、不要拍照,虽然有无数次可以抬起相机的机会,但还是一张都没有去拍。我想这也是对当地风俗习惯和对亡者的尊重吧,所以我是有些反感别人在网上发布^***照片的,见则见矣,无需宣扬。最后,法事做完后,几个人推着拖拉机(怕拖拉机的声音惊了秃鹫)离开了^***台,他们也远远的坐在草丛边,等着神鸟“古差”来把亡者带入下一个轮回。但是很遗憾,秃鹫一直在天空中盘旋,就是不飞下来,等了三四十分钟,也就不愿再看下去了。听人说是因为看的人太多,而且又离得不远,头鸟不敢飞下来,别的也就都在天上盘旋了。 藏传佛教的信徒坚信,此生并非唯一的“一生”,而不过是反复轮回中的一轮,此生之前已经过许多生死。相比较佛国净土的往生极乐世界,此生的病痛与悲痛、贫困与辛劳、荣华与财产,都并不重要。他们如此看待生,也如此看待死。死亡不过是此生的结束,而并非生命的终点,与其说是此生的结束,不如说是新生的开始。死便是生,不过都是轮回罢了。 达仓郎木赛赤寺,^***仪式。 注解:①:拖拉机后为^***台,被草所挡。 ②:糌粑桑烟招引“古差”仪式的地方。 ③:我们第一次的观看处。 ④:大批秃鹫站在那里等仪式结束。 达仓郎木赛赤寺^***仪式 桑烟升起,秃鹫飞来 ^***仪式。直系亲属不能参加。执行^***的人是单数。 如我一般的孤独的旅行者 离开^***台,另走了一条路下山,也有如我一般的游客,一面走一面拍着。站在山上看着小小的郎木寺镇,房子如棋般点缀在高山的狭谷平地间,东面最远处的一大片峭壁林立的山名叫“红山”。傍晚的郎木寺镇炊烟四起,霞光披在峭壁上,随着夜色的临近,那峭壁上的霞光分别呈现出金黄色、赤红色和血红色,故名红山。从十九世纪开始,大批的西方人进入中国内陆腹地,有的为了传教、有的为了寻宝、有的为了探奇……不知道谁第一个进入了郎木寺镇,把这个当时即不通公路,并且在地图上连名字都找不到的地方传播了出去。于是他们接踵而至,探寻这东方秘境,并且把郎木寺镇写进游记,写进了小说。到了今天,就有大批的象我这样的背包客涌入这座小镇,为了传说中那有着超凡脱俗之美的地方。 从赛赤寺出来,在半山腰上看纳摩寺 长长的岩石峭壁,那是红山。只是我是上午拍的,所以“红山”的景观就没有看到。 纳摩寺于1413年由宗咯巴大师的七大弟子之一的格尔登活佛创建。主体建筑基本上都是白墙琉璃顶,同赛赤寺相比要朴实得多,但建筑的规模却要更大一些。僧众七百多人,有四大扎仓。站在高处看,数百座密密麻麻的僧舍围着的寺院也颇有些气势。最令人惊奇的是寺院的佛塔居然同一座伊斯兰寺并排矗立在一起,虽然有些不协调,但这也体现了藏传华教的宽容胸怀。因为刚刚从赛赤寺下来,所以只是走马观花看了看,就直往白龙江源头的纳摩沟而去了。白龙江是甘南第三大河流,但在这里就是一条小溪,沿白龙江逆流而上穿过纳摩寺,突然出现一个峡谷在眼前,这便是当然人说的“纳摩沟”了。入口处的岩石上有佛像壁画、刻着六字真言、堆着玛尼石、矗立着高大的插箭台。往里走,就是另一奇景高原峡谷了,和我们在南方山区的峡谷一样,高山、岩壁、深谷,只是因为那里是高原,所以犹为特殊。据说从这里进峡谷,要走七八天才能出去,这不由得又引起了我巨大的好奇心,幻想哪天能亲自走完这个峡谷。 纳摩寺的僧舍 琉璃顶的纳摩寺院 白墙琉璃顶的纳摩寺院,远处是红山。 在纳摩寺看到的情景,当时即好奇又觉得万分滑稽,不知道他们是在干什么。 后来,才知道他们是在辩经。辩经是学经僧人学习经典的重要方法之一。僧人学经时,规定了五部大论等必修的课程。五部大论即《因明》(哲学)、《现观庄严论》、《中观》、《俱舍论》和《律经》。凡学经僧人都必须学习这五部著作。学习时要经过四个环节,即拜师听讲、背诵大论、阅读参考书、参加辩经。辩经是指学经僧人就五部大论有关内容与其他僧人进行问难称辩式辩论,形式是多样的。有学经僧人三三两两随时随地提问答辩式的自由形式,更有寺院或扎仓(寺院下的一级组织)组织的正规答辩,还有寺院与寺院之间进行的寺际辩经。藏传佛教鲁派级别最高的辩经是拉萨祈愿大法会期间进行拉让巴格西名次考试的辩经。辩经不仅是促进学业的有效措施,而且也是寺院考取学位的主要考核办法。 纳摩沟入口处岩石上的佛像与六字真言。 纳摩沟内插箭台 纳摩沟,甘南第三大河白龙江源头 再往内走,就不是普通游客能去的地方了。从这里进去,要走七八天才能走出这个峡谷。 纳摩寺院旁边的小学校。 在^***台的时候,一直跟在一个兰州来的导游MM旁边听讲解,看她一身的打扮,知道也是户外运动爱好者,就和她聊了起来,知道她的ID叫孤驴色色。她问了问我的行程后跟我说,她有个同事带团去若尔盖,行程正好和我要走的路一样,问我愿不愿意跟着旅行团的大巴走这一段。我其实对行程还是比较了解的,知道她是在帮助我,跟着他们的旅游大巴走可以省去我中途倒车的麻烦,所以欣然便同意了。后来到了郎木寺镇,孤驴色色把她的同事找了过来,她的同事叫明珠,是个才18岁的小姑娘,但是已经在外面当导游带团了。明珠和我约好了第二天大巴发车的地点和时间便匆匆的忙去了。而我则回到住处休息去了,毕竟一大清早就出了门去^***台那高高的山上,而自己对这里的温差估计不足,弄得有点感冒的迹象。 睡了一觉醒来,已是晚上八点多了。找了家店吃过了饭便在街上逛起来,镇上的工艺品店还是很有特色的。才走了几步,便发现明珠匆匆的向我走来,对我说:正到处找你呢,真是不好意思啊,我那个团里有人不同意带外人,所以你恐怕不能跟我们的车走了。我笑了笑说不要紧,我明天还是自己坐客车走吧。其实心里一下觉得可惜透了,又要不停的转车再转车了,真命苦也。她一再向我表示歉意,我只得说没关系没关系。之后顿时觉得没有逛街的兴趣了,悻悻的跑回到旅馆继续睡觉去了。 大清早起来,向旅馆的回族老板娘道别后,背着个包走到郎木宾馆门前的马路上等若尔盖的客车。在那又碰到了明珠,正带着团在吃早餐,又向我说了抱歉并问我坐什么车走。呵呵,虽然没有坐成他们的车,但这小姑娘的热心我还是挺感动的。没过一会儿,车就来了,上面已经坐了一些人,很欣喜的发现其中有不少驴友,有的在^***台时看到了,有的在镇上逛的时候碰到过。和其中一个MM打过了招呼后直接找到最后一排位子去坐下。我坐车除了喜欢坐最前面外就是这最后一排,坐最后一排可以自如的观察到前面的每一个旅客而自己却不会被人注意。我喜欢这样不被人注意的感觉。川北的路上多山,到处都是隧道,我们的客车在一个隧道口被拦住了不许过去,而明珠她们的旅游大巴正好就在我们的客车后面。印象中好象隧道名字叫“若尔郎山隧道”,是因为还在修,里面的路不能承受大巴的重量而不让过,我们坐在车上不由得非常焦急,明珠她们显然也很着急,下去不少人跟修隧道的工人们谈,就是不同意。无耐,明珠她们的旅游大巴只得取消了若尔盖的行程,回郎木寺去了。正当她们的车在倒车时,奇迹发生了,我们的客车被修隧道的工人们放过去了!!!天啊,我此前还略为沮丧的心情随着这一拦一放而大为好转。要知道,我如果坐在后面的旅游大巴上,那就直接返回郎木寺镇了,不知道这是不幸还是万幸! 坐在车上,还在庆幸没有上明珠她们的大巴的时候,就到了若尔盖车站了。一下得车来,我们这些背大包的都不由自主的聚在了一起互相问行程,呵呵,结果大家到若尔盖来的目的几乎都相同,于是便相约一起包车玩。意外的是,同行还有五个人跟我一样,买了同一辆车去成都的火车票,分别是一位成都的母亲和她的女儿H洁、一位北京的母亲和她的女儿Z佳、一位来自上海的MM叫L洁。我们几个人在车站讨论包车的事情时,L洁碰到了一对年轻的老外,她们在之前的旅途中就已经碰到过了,此番相见,更显亲切。呜,L洁的英语水平还非常不错,俺也在旁边听她们开心的交谈,只是,听不懂罢了。两老外要去的地方是马尔康,他们由于买不到车票而在若尔盖滞留了二天,听说我们要包车去唐克,本来想跟我们一起去的,但是由于他们一路在中国玩了很久,太累了又不想去了。便把我们带到了他住的那家旅社里,是私人开的家庭旅馆,还不错。于是我们把大包全放在了一个房间,下楼来包了个小面包车,连后面又加入的一对上海的恋人,我们正好八个人,而司机是个憨厚而腼腆的小伙子。 若尔盖的确是个美丽的地方,无论从这个小小的县城哪个方向进出,都是无边无尽的大草原,眼里看到的都是蓝天白云青青的草甸,当然还少不了骑着马的牧民门和他们成群的牦牛绵羊。我们的目的地是唐克乡的九曲黄河第一湾,位于四川、青海、甘肃三省交界处,距若尔盖驱车大约60公里。车一路行驶在草原上,司机不时的应我们的要求半路上停下车来让我们拍照。其实唐克乡离第一湾还有十多公里,但是这个景点卖门票处却在唐克乡去那儿的街边马路上。这又给了我们可钻的空子,两位阿姨坐车买了门票进去在远处等着我们,而我们六个人分成三组,每隔十分钟从街边上大摇大摆的走过去,一直走到售票处的人看不见我们时,才又上了车。售票处的人看到有人步行过去通常都不问的,因为门票点实在离景点太远,所有游客都是坐在车子上过去的,而对我们这种徒步过去的,他们一般就不问了。到了景点处还是要验票的,这时司机叫我们从景点旁边的索克藏寺里面走就行了,绕过了寺,一直往山上走就行了。 当年红军长征时走过的草原。去唐克的途中,我们经过一块这样的纪念碑,上面刻着“九大元帅走过的草原”。只是,当年红军过草地时的千辛万苦现在已不复存在了。 唐克乡途中,草原美景之一。 唐克乡途中,美丽草原之二。 唐克乡到九曲黄河第一湾路上的美丽帐篷。 换个角度拍草原。 索克藏寺的小僧侣。 九曲黄河第一湾的观察点在山上,这是我们上山时经过的一处经幡。 草原上美丽的村庄。 黄河九曲第一湾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海拔4500米)之黄河,流经四川省境内,在若尔盖县唐克乡索克藏寺院旁形成的著名景点。黄河在此横切径为300米,白河横切径为400米。黄河于此段流程中,为四川与甘肃之界河,河西为甘肃,河东为四川。黄河自甘肃一侧来,白河自黄河第一弯弯顶汇入,型如“S”型,黄河之水尤如仙女的飘带自天边缓缓飘来,在四川边上轻轻抚了一下又转身飘回青海,故此地称九曲黄河第一湾。索克藏寺前侧有一山丘,登丘顶可远眺,但见白河逶迤直达天际,黄河婉蜒折北而逝,草连水,水连天,苍苍茫茫,两条河流优雅别致,像一对情侣,携手走向西北天边,令人胸襟为之开阔。落日时分,这里又有“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神韵。簇簇帐篷、缕缕炊烟、牧歌声声、骏马驰骋,如诗如画,美不胜收。古寺白塔,相伴黄河,更显自然之悠远博大。傍依在第一的斜山坡上,是草原上著名的索克藏寺,这里是观看日出和日落的最佳位置。远远望去,茫茫原野与辽阔幽深的蓝天自然地融为了一个和谐的整体。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竟为这片高地上最初的活佛所理解、所表达,让人叹为观止! 唐克乡,九曲黄河第一湾。 成都的洁儿,我们在朗木寺相遇。在此之前,她和母亲已经在西藏走了将近三十天。 上海的L洁,和我一样,也是一个人出来的。她从青海到的朗木寺。山上是观黄河九曲第一湾的小亭子。 九曲黄河第一湾旁,索克藏寺。 离开唐克后,在洁儿的建议下,我们决定去红原县的瓦切塔林看看。塔林北距黄河第一湾60公里,南距红原县城40公里,往东150公里可去松潘县的川主寺。洁儿是成都人,以前来过这里,她知道瓦切塔林与经幡是很有特色的,所以听她的准没错。憨厚的司机在我们加了一些钱后也没有多说什么,直接把车就往瓦切开了去。依旧是在草原里行驶着,眼前的几公里、十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都是无尽的草原,车子在路上随时的停下来,我们都能进得草原中间去撒欢。由于洁儿熟悉地形,我们直接从景区大门很远的一个开口的篱笆钻了进去,绕着树林走了十多分钟便到了塔林。瓦切塔林藏语意为“大帐篷”,这里有纪念第十世班禅大师颂经祈福之地瓦切塔林,塔林周围是一片连绵的经幡,甚为壮观。 瓦切塔林。 塔林与经幡 同行的北京的Z佳MM 塔林上的六字真言 经幡是藏区普遍存在的一种图腾,它是在布、麻织品上书写经文,然后将其插在山巅、路口、河边等地,其意义为用自然之力来诵经,以保平安吉祥。经幡在藏区的插法各地也不尽相同,红原瓦切的经幡是围成一顶园帐篷似的,而且瓦切经幡群面积之大也为藏区所少见。 瓦切塔林内的经幡 站在经幡内仰望蓝天。 从瓦切出来后,天色逐渐晚了下来,我们也一路往若尔盖县城赶。在车上大家都忍不住都夸赞这里的美景起来,夸赞我们眼里看到的美景用相机表达不出来,否则回去至少可以与朋友同事分享。然后又想到一路的景点都是逃票进去的,而且有的还颇费周折,不免觉得开心。而对我来说,在出来这么久后能在路上搭到这么多的好伙伴同行,至少是不会象前些日子那么的寂寞了。可以无拘无束的与她们一起交流旅游的心得与体会,我们在路上一起与人讨价还价,一起逃票,一起开着憨厚司机的玩笑。对我来说,这实在是美妙的一天。 若尔盖发往四川境内各地的班车都是清晨六点左右,L洁由于买错了车票而五点就出了门去退票。上海的Y冷和他的女友还要继续走其他地方,于是我们五个人在天还黑漆漆的时候往汽车站赶,刚进站,突然头天那两个老外把我拉住,焦急的样子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跟我说了一大堆英语。L洁跟我说过这两个老外从以色列人,到中国来旅游,也不会中文,就这样在中国的西部一直走。我心里是巨佩服他们的勇气啊,可是,兄弟难道你们不知道我听不懂英语么?不过,好在,我突然听懂了两个单词“your friend”,嘿嘿,够了够了,足够了。我马上拿出手机来拔通了L洁的电话,他们一定是要找会说英语的L洁。L洁早早退了票后买了六点半到兰州的车票,此时正在外面吃早餐的她接了电话马上赶过来了,与她告别后我马上转身去找到成都的大巴了。两个老外对着我又说了一大堆话,呵呵,这下全没听懂,我想他们应该是对我表示感激吧,不过这已经完全不重要了。待上了大巴后,想着两个单词也能帮上老外个忙,不禁心下得意起来。 在户外,认识一位非常好的大哥。ID叫盘根。 他一直在上海工作和生活。是上海土人登山俱乐部的成员。 他的户外理念、户外经验,都超过我太多太多,每次和他聚会聊天,都能从他那里学到很多很多东西。 国庆期间他回南昌来看看父母亲,昨天晚上我们一帮户外的朋友就和他在一起聚餐、聊天。 聊着聊着突然才得知,盘根兄居然在德安一中读过书,他的堂兄竟然是我的邻居。 哎呀呀,突然发现世界真是很小很小。 车慢慢的出了县城,出去就是草原,这是我特别喜欢若尔盖的原因之一。晨曦中的草原湿露露的,远远的山岭上,霞光刚刚披上去,山脚下的村庄被人高的雾气淹着半截,村庄民房的另半截在雾中伸展出来,烟囱的烟弯弯着漂向天空,近处的牦牛绵羊在悠闲的踱着步子,身影在雾里面若隐若现。车上如我一般的游客早已惊叹起来,这是何等的美景啊。这是我们在江南千年万年也无法梦见的美丽,那一刻,我真想生生世世的活在那里,那一刻,我多么希望这是一场梦,一场永远不要醒来的梦。只是可惜,这样的美景却不能停下车来拍照。我想,有可能的话,将来我一定会自己开车再来一次,我需要的是想停就停、想发呆就发呆的感觉。 出了草原,车一直在下山,大山被雾缭绕着,盘山的路在山里面不断的延伸。那是下山的路,只是不知道有多远。经过川主寺时,路上的路牌指着一条分岔路,九寨沟94km。我的假期其实并没有结束,只是单位突然有事,需要我回去上班。所以只能匆匆结束若尔盖的行程往回赶,九寨沟、黄龙、四姑娘山,本都在计划行程中,可是却必须赶回去上班。我的心里是有些怅然若失的,因为我不知道下次什么时候能再来九寨黄龙,连路过都不能去,的确遗憾。也许是因为想到旅程就要结束了,在车上大家都不愿说话。只是快到成都的时候,H洁问我坐什么车,要不要她帮我买火车票。不过,随后她同学就发信息给她,说开学期间,车票早已卖完。呵呵,这个我在外面向来是不担心的,现在交通这么发达,最多多转几趟车吧。晚上六点,坐了整整十二个小时的大巴后,我们到了成都茶店子汽车站。和H洁她们分别后,就直接先往火车站去了。半个多小时后,到了火车站,人山人海,索性直接找票贩子买了张第三天到武昌的卧铺。选择第三天走一是因为累想休息调整一天,二是既然到了成都总不能不逛逛吧。 成都其实是个美妙的地方,不仅是城市不错。而且,很早很早在QQ上认识的一个MM,广西人,在四川读书毕业然后在成都上班,我叫她朱七七。我们只是相识于QQ,熟于QQ。得知我去成都后,她和她的BF,带我吃成都的火锅,带我逛锦里,逛天府广场,陪了我整整一天。后面的一天,不好意思再让人家带我玩了,独自一个人在成都逛街,逛到下午,洁儿发来信息:要我送你吗?呵呵,太开心了,我回信息说当然要。嗯,约好了时间后,我也不敢到处走,只是告诉她我在火车站边的高校新生接待区的A号棚等着。清晰的记得她是穿着一件黑色的短袖在夜幕降临的时候走到我面前的,含着笑脸。我总是想,也许,那是我一生中见过的最美的笑脸了。那笑脸,使我不再感觉孤独,不再觉得城市陌生,不再有离家千里的感觉。直到现在,甚至是将来,想起成都,我就会想起夜幕降临中洁儿的笑脸。 火车奔驰在江汉平原上,上海的L洁正在西安转机,给我发了个信息:旅程要结束了,我怅然若失。我回信息说:我也是。 路如此蜿延、云如此的厚重、山如此的伟岸、天是那么的蓝。 这一切,随着我们回到城市,便再也不得见 。 早就听过九寨沟的路难走,没想到这样的路一走就是十多个小时。 成都锦里古街 锦里小摊的剪纸艺术。 古老的皮影。 锦里街景 成都,天府广场。 新的天府广场是一个“八卦”图案设计,但是要在高空中才能看出来。 从成都回来后几天,洁儿发了个信息告诉我,说郎木寺都下雪了。 我一惊,才离开几天啊,就下雪了。在那的时候中午都可以穿短袖。 洁儿给我发了几张她去年拍的郎木寺雪景的照片,经她同意,就发出来吧。 冬天的甘南,看上去更美。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引用 游客 2009-9-9 15:34
好美!真想立该背上背包去畅游祖国的大好河山。
引用 阿文 2008-3-30 00:17
感觉祖国山河美如画

相关分类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天地中社区 ( 赣ICP备15001126号 )

GMT+8, 2025-5-28 00:51 , Processed in 0.02040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